阜宁:500“草根讲师”理论惠民
理论宣讲,是推进党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在盐城阜宁县,常年活跃一支由500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组成的“草根讲师”队伍,他们走村进户,用“阜宁话”讲“实道理”,打通农村理论教育“最后一公里”。8年来,在全县341个村居、120个县直单位累计宣讲5500多场,听众86万人次。去年,该县获“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阜宁县通过建立互动式宣讲平台,随时征集梳理群众需求,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量身定制宣讲内容,把宣讲过程作为凝心聚力谋发展、理顺情绪奔小康的思想工作过程。
“讲给谁”确定后,“谁来讲”就成了大问题。该县贴船下篙,面向全县招募理论宣讲志愿者,其中,专业技术权威人、产业致富带头人、民营企业开拓人、合作组织诚信人、回乡创业成功人和文明美德传承人等6类人优先。在自愿报名、实绩考核基础上,聘请500名“草根讲师”充实到县委宣讲团,又按乡镇、行业组成16个分团及上百个宣讲小分队,全县统一调度,按需宣讲。
网格化宣讲,是阜宁宣讲机制长效化的一项创新。他们借鉴社会管理经验,将全县划分为镇区街道、县直机关、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工业系统、工商系统、老同志、不方便出行群体、外出流动群体等9大类单元网格、5346个宣讲网格,真正做到全县理论宣讲全覆盖。
在该县,没有统一的宣讲稿,有的只是因时、因事、因需、因人而原创的个性化讲稿。坚持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
83岁的戴元美自2007年成为宣讲志愿者后,用积攒的3万多元,先后制作了“改革开放30年”、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专题宣传图板1000多块,肩挑车推,深入乡村、学校巡回展出并宣讲600多场,观众、听众达20万人次,被评为2014年“中国好人”。蔡河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夏士成深有感触地说:“经常听戴老宣讲,村民的精神状态大变,如关心集体人多了,自私自利人少了;建言献策人多了,评头论足人少了;勤劳致富人多了,违法乱纪人少了。村组干部工作好做多了!”
新沟镇退休干部、“中国好人”李永光因“讲课活”,成全镇15个村居争抢的“香饽饽”,尤其《学法守法,崇德立德》宣讲,是多年的“保留节目”。西沙湖居委会老李说:“以前我爱上访,有时同镇村胡搅蛮缠还能得点好处。听了老李宣讲才知道,这有敲诈违法之嫌,很危险。今后,再也不瞎闹腾了。”
运用多种传播和艺术形式,融合宣讲、形象宣讲,才能保持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该县淮剧团和6个乡村艺术团也成为“理论宣讲团体志愿者”,将宣讲内容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剧、小品、快板、说唱、三句半等文艺形式中,寓理于乐,文艺演出与理论宣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民间艺术团体不甘落后。陈集镇孙建刚组建的凤凰乡村艺术团,20多年来,每月至少组织20场次文艺宣讲。据统计,全县每年城乡文艺宣讲500场、广场电影宣讲达3000场。
抢占互联网和新媒体制高点。阜宁充分利用“掌上阜宁”手机客户端、“文明阜宁”微信公众号、阜宁文明网“理论讲堂”、阜宁理教工作QQ群,推动微理论、微宣讲,把宣讲工作做到干部群众的身边、眼前、指尖,从而实现理论宣讲媒介的融合创新传播和深度传播。
该县注重宣讲的情景教育,建立县镇村三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基地601个,其中村级理论教育基地341个、镇区级210个、县级50个,每年接受基地教育的党员干部4.1万人次,让宣讲有“着落”。
该县结合宣讲,开展“进百家门、摸百家情、解百家难”的“三百”活动,将宣讲与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服务及排忧解难“一锅煮”。去年以来,宣讲队员已走访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信访户、种养大户和“两代表一委员”等1.48万户,收集群众反映2930多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680多个,为民办实事150件,调处矛盾纠纷67起,真正把“虚”事做实。
本报通讯员王平陈刚俊荣刘猛
本报记者林培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