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土地“孕育”七彩利珠
图为丁来章(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图为丁来章(左一)向村民讲述浦骊珠烈士的事迹。 盛义摄
历史:烈士浦骊珠出生地。浦骊珠1913年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务农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对敌斗争中十分英勇,善于做群众工作,多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上级任务。1947年被捕。临刑前,浦骊珠坚强不屈,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浦骊珠牺牲后,当时的太和区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将浦骊珠出生的毗卢乡改名为利(骊)珠乡,即现在的生祠镇利珠村。
经由江平路,一路向西,抵达靖江西大门附近的村落,这里瓜果飘香,繁花似锦,村口竖立着“靖江市七彩利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牌子。
“浦骊珠烈士的红色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利珠人,奋力创业,摆脱贫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利珠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说。
酷暑下,冷红明带领一班村干来到新建的浦骊珠烈士纪念碑前,听村里的老支书上党课。老支书顾建民站在前面,讲述浦骊珠烈士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浦骊珠过世时,他的小儿子才虚2岁。”顾建民说。当时,敌人展开大屠杀,浦骊珠一边组织群众转移,一边坚持作战,甚至不惜跳入江中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最后不幸被捕。“其实浦骊珠是可以自己先转移的,但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让我们敬仰。”
浦骊珠被捕后,敌人想从他嘴里获得党组织的情况,挑断了他的脚筋,用铁丝穿透了锁骨,不断地鞭打,坐老虎凳、灌火油。“浦骊珠宁死不屈,只字未吐,牺牲时才32岁。”顾建民诉说起这段历史,几度哽咽,“他牺牲得太惨烈了,脸几乎没了,胸腹被剖开,里面空空的。”浦骊珠的妻子去收拾遗体的时候,在打谷场上找了很久,凭着自己亲自绣的裤带才确认丈夫身份。
英雄的土地,孕育出不甘落后的利珠人。冷红明作为土生土长的利珠人,上任村支书后,在2014年年初,制定出“利珠村五年发展规划”,决心沿着“土地整村流转、项目招商引资、发展设施农业”的“三步走”战略,探索一条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道路。村里的党员干部们点燃雄心,跟着冷红明走出去找项目、引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建成了菌菇种植区、大马士革玫瑰繁育区、彩叶枫繁育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区、绿色水果种植区、复合种养区和优质大米种植区,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利珠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初步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高效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花园村”,并以“七彩”命名,打造“七彩利珠、花海果都”特色品牌。
村“两委”班子还带头组建劳务服务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股份综合社等5个服务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带动贫困户、闲散劳动力共同创就业。“春天剪剪玫瑰花,夏天清理果园,秋冬天到蔬菜大棚帮忙,一个月2000多元,收入多多了。”利珠村村民江彩芳说。
对村里74岁的丁来章老人而言,最欣慰的是村里重建了浦骊珠烈士纪念碑。在润泾港桥东侧,竖立着一个长9米、宽0.8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烫金大字,背面刻有70位革命先烈的名字。
这些名字由冷红明等人花了大半年时间调查核实而来。“据调查,战争期间,在利珠村牺牲的烈士一共有70人,其中本村的有9人。所有名字我都记录下来,并到靖江市档案馆一一核实。”冷红明介绍,在纪念碑旁边,还将建设革命精神传承馆,计划展示烈士生前用过的物品及各类史料,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就是弘扬先烈精神,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两年,利珠村连续举办两届“七彩利珠”采摘文化节,对外打响乡村旅游品牌。眼下,“培植富民产业,筑梦七彩利珠,做强田园乡村”是所有利珠人的梦想。
“请到利珠来。你家我家和大家,家家乐开怀。你梦我梦中国梦,人人献出爱。”这首利珠村村歌正唱响在这片英雄土地上,嘹亮起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