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让城市与劳动者深度互动共同生长

22.05.2020  23:04

  5月20日,苏州发布《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最美劳动者”宣传活动、“金蓝领”培训工程、“一周市长”系列活动等29条创新举措,在“5·20”这一特殊节点,向劳动者深情告白”。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要把苏州打造成为劳动者素质最优的城市、配置效率最高的城市、劳动者最被关爱最能融入最能成长的城市。

  在本次出台的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29条具体举措中,有16条是国内首创,9条是在既有政策基础上的“升级版”,还有4条是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结合自身实际的再攀新高。本报将围绕《意见》出台背景、特色亮点及实施路径,为各位读者进行深度解读。

  突出“四个考量” 让城市发展与劳动者成长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路高歌,抒写了开放发展的城市传奇,始终保持着盎然生机和蓬勃激情。苏州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列,归根结底是广大劳动者建设了苏州、成就了苏州。

  在苏州主政者看来,当前,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重任的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劳动者,更应该重视劳动者,也能够为广大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意见》表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其核心内涵就是将城市发展需求与劳动者自身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打造“就在苏州”活力城市、劳动关系模范城市、生活宜居暖心城市,引人、留人、育人,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奋斗的目标。苏州要成为劳动者素质最优的城市、配置效率最高的城市、劳动者最被关爱最能融入最能成长的城市,具体的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以城市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贯彻“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开放再出发起步之年和应对疫情大考之年,苏州紧扣就业和民生,着力在求职招聘、创业环境、技能成才、和谐关系、社会法治、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率先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努力以“首创首范效应”来实现“首选城市”的目标,充分展示苏州的发展自信和责任担当。

  以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来增创苏州城市发展的长远优势。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全市常住人口中一半以上是“新苏州人”;苏州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大关,人力用工需求极为旺盛。当前,苏州大力推动开放再出发,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更需要进一步敞开大门,通过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增强与“苏州最舒心”一流营商环境的协同效应,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吸纳力。

  突出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苏州不仅享有“制造之都”“世界工厂”的美誉,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已十分完备,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高端人才引领,还离不开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支撑。为此,苏州需要进一步创新“引人、留人、育人”的理念方法,以最优劳动者赋能最强产业链。

  以公共服务的完善来实现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苏州连续四年获评《经济学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称号,公共服务始终聚焦劳动者、老百姓重点关切的痛点堵点和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进行创新完善。下一步,苏州将借助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保障力、服务载体的吸引力、先进典型的引领力、政务服务的亲和力,让每一位普通劳动者都能在苏州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

  围绕“五个方面” 全面打造就业创业环境“升级版

  《意见》明确,苏州将着力推动求职招聘“零距离”、创业环境“零温差”、技能成才“零门槛”,更加精准高效促进人力资源聚集。政策内容有着鲜明特色,围绕劳动就业、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权益维护、公务服务五大方面展开,全力勾画出“劳动者首选城市”的现实模样。

  围绕就业促进方面,创新打造“就在苏州”服务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并重的方式,为企业、劳动者提供系统集成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建立就业促进联盟,2年内全国范围遴选新增100所以上校企合作单位,促进产业融合,全面提升引人、留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紧缺劳动者引入计划”,每年组织重点企业赴外地开展包括环境推介、专场招聘等在内的“苏州日”活动,聚焦产业发展精准引进劳动者。

  围绕创业支撑方面,累计在苏州参保满3年或带动5人以上就业的外地人员,同等享受本市户籍人员所有创业政策。外地户籍劳动者无差别享受政府补贴性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培训“普遍、普惠、普及”,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预估上述政策每年享受人数将惠及10多万人次,将拿出近2亿元资金补贴来苏创业劳动者。

  围绕和谐共建方面,加快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修订完善和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联合激励力度,确保2020年底全市培育各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数占单独已建工会且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比例达65%以上,2022年底达75%以上,和谐劳动关系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围绕权益维护方面,全面贯彻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集中各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执行,推动以法治手段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研究制定劳动者权益维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具体工作办法,强化人社、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动协同,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各级人社劳动维权“一窗式”受理平台,在市、县两级仲裁院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调解仲裁庭。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简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由法官独任审理并在2个月内审结。完善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负面清单,清单之外所有事项免费享受法律服务。

  围绕公共服务方面,率先探索通过“安居苏州”手机客户端,为劳动者提供找房、预约看房、租金支付等全流程线上服务。3年内筹集建设低租金、小户型的政策性租赁住房10万套(间),尽力满足劳动者居住需求。大力实施教育供给提质增量工程,年内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等40所,新增学位4.81万个,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随迁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智能化社会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长护险服务水平,强化大病险兜底保障功能,让异地就医更方便快捷。同时,争创苏南区域职业病防治中心,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健康就业环境。成立苏州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线上一网、线下一窗”,让劳动者更好地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展开“五项布局” 让劳动者参与度、获得感更胜一筹

  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苏州还把劳动者的参与度、获得感作为重要衡量标尺予以充分考虑,在劳动者普遍关心关注的技能提升、载体搭建、典型选树、文化服务、政务提升方面作出一系列周密布局。

  苏州加大力度支持技能成才。为所有劳动者无差别提供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覆盖岗前培训、岗位提升、技能成才等职业生涯全周期,到2022年底力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以上。2年内安排1.5亿元左右资金创新打造“金蓝领”培训工程,实施技师研修、新兴产业、品质生活三大培训计划,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数保持全省、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新技能劳动者评价方式,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技类人才评价通道。

  苏州系统发力强化载体服务保障。加强“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引导动员广大劳动者跟党走、同奋斗、共成长,积极参与文明城市、法治城市、平安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开通“苏青惠”云平台,为青年劳动者提供多样化、一揽子服务。开放工会会员网上入会端口,最大程度吸纳各类劳动者参加工会组织,享受优质服务。

  苏州扩大典型选树突出模范引领。创新开展“最美劳动者”遴选宣传活动,每年从各行各业遴选宣传1万名,并授予纪念章,对“最美劳动者”技能提升拓展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给予个人同等奖励,3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参加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时,加20分。同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苏州通过多元互动打造浓厚文化氛围。开展“劳动光荣周周乐”逐梦新天堂·职工舞台系列文化活动,邀请劳动者与专业表演者同台表演,策划一批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作品,营造“家在苏州”良好氛围。完善“10分钟阅读圈”,新建一批智能化图书馆服务点、24小时图书馆、“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丰富劳动者文化生活。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公益类服务项目。

  苏州以“角色互换”提升政务亲和力。创新开展“一周市长”系列活动,邀请“最美劳动者”代表走进政府办公室、政府会议现场等办公场所,近距离感受政务活动,全方位参与政府决策,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

  苏州不遗余力,做足每一个细节“实力宠爱”劳动者。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苏州将围绕“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发展愿景,奋力创造“近者悦、远者来”一流环境,真正让劳动者“来了就是苏州人”,就业创业“笃笃定定”,生活工作“样样蛮灵咯”!(盛 峥 徐瑞雅)

 


来源:新华日报    来源:新华网

爱分享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