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驱动装上功能强大的导航仪 苏州率先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5月20日,苏州将迎来一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性盛会——2015年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局长会议。对接这场世界顶级规格的知识产权会议,苏州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足够的自信。
就在一个半月前,苏州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这是苏州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提出“知识产权强市”的战略目标,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还是第一个。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创新发展装上功能强大的“导航仪”!苏州决策层认为,当前苏州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新起点上把握发展机遇,就必须把知识产权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所具备的推动创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等多重功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市向知识产权强市的跨越。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认为,“知识产权”与“强市”之间有着深刻的必然联系,这已为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所证明。在深入苏州基层的调研中,他曾在多个场合对知识产权工作表示了高度关注。
用知识产权“导航”未来,苏州的理解更深一层。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施卫兵告诉记者,《意见》所指向的“知识产权强市”,并非仅指专利、商标、版权数量强,而是要强化知识产权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结构效益的引领支撑作用。
这一点,苏州人感同身受。经济新常态下,依靠资源和投资的传统发展路径已经行不通,必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而要想找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知识产权就是那茫茫大海上的“领航者”。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采访时看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园区正在打造专利导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实验区。“我们通过对浩瀚复杂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搞清国内外纳米技术专利申请集中在哪个方面,就可以推算出未来纳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这样对自己选择的发展之路就有底气了。”园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依托对纳米产业专利分析结果,园区绘制了一个发展路线图,用来给纳米产业“导航”。
早在数年之前,苏州就在国内率先布局知识产权工作。201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首次走出北京,在苏州高新区建起了第一个京外专利审查分中心。中心落户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为苏州及周边地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在苏州掀起了一波知识经济发展热潮。苏州高新区乘势而上,提出着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用于发展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孵化以及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集聚区引进专利审查员达到1800多人,吸引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北京三友、北京三聚阳光等近50家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
如今,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特色细胞”,它既是产业发展的“导航仪”,也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难免会面临行业巨头们的打压。我们在前期进行严密的专利分析,规避行业陷阱,寻找到产业突破口。”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望宇说,正是因为注重知识产权建设,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得以顺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甚至卖出高于国际竞争对手的价格。这家专注于手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申请专利8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近20项,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发展战略,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规则,开拓国内外市场。2014年,苏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3万件和5.5万件,继续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4.1万件和5246件,分别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39.6%和9.6%,授权总量占比较2012年翻了一番;申请国际PCT专利627件,同比增长40.6%。
就在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用需求越来越强烈之际,政府送来了“定心丸”。去年底出台的《全面推进法治苏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苏州要更加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目前苏州共有7个基层法院拥有知识产权审判庭,位居全国第二。
借势知识产权工作的蓬勃开展,苏州对自己未来的产业定位作出了新的规划: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形成品牌聚合示范效应,打造10家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和2家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基地;以计算机软件、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为重点,推进版权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地域特色明显、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版权密集型产业。
本报记者高坡李仲勋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