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引领 突破传统定势——苏州市审计局推进“生态建设、强农富民”并驾齐驱
为将苏州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市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为先导,秉承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宗旨,依托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市审计局紧扣“生态”与“富民”这两个关键词,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代表的东山镇 “三农”情况进行了倾心关注与翔实调查,为促进区域生态建设与强农富民并驾齐驱发挥了积极作用。
把脉农业经济 查找发展瓶颈
东山镇地处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承担着城市“绿肺”的重要功能。为全面把脉其农业发展,苏州市审计局改变了就项目审项目、将专项资金查错纠弊设为单一目标的审计模式,重点关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审计人员先后深入12个村,走进田间地头、丘陵山区对该镇生产模式、种植形式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在农业发展中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农产品有特色,但现代科技支撑不足。作为拥有近10万亩种植与养殖面积的花果山、鱼米乡,缺少农业科技载体及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二是缺少必需投入,发展后劲不足。镇级财力较弱,每年仅拿出10%左右的资金用于农业投入,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三是生产经营分散,土地集约观念弱。虽然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家家有果茶、户户小而全”,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效益的提高。四是加工业薄弱,流通业滞后。农产品大都简单包装出售,附加值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现代流通业不发达。
立足生态富农 发挥建设作用
推动生态建设与强农富民协同并进,是审计的重要目标。为此,审计人员专门查阅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苏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并邀请高校、环保、农业等部门专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座谈、分析。在此基础上,审计立足生态富农,提出了相关对策。审计建议首先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丰富的山区资源禀赋,突出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化经营集聚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城镇‘绿肺’功能区”。其次,要立足生态高效,选好建设项目,项目必须既要促进产业发展,又要确保生态安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要对主干道路、小型蓄水库、集水池等合理布局,保障好运输、灌溉、泄洪所需。此外,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产供销、种植、加工产业化链条和“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业经营模式。审计建议兼顾了生态建设和强农富民,得到镇政府高度重视,表示审计把脉准确,开了良方,发展有了方向。
发挥审计职能 助力农业改革
审计建议被生态保护区内各镇所采纳,纷纷采取措施推进农业改革。在审计的帮促下,东山镇政府不等不靠,立足自身实际,近期制定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实施了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集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融合、旅游农业农产品开发等七大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该镇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对土地进行规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主动对接市场,切实将果品调精调优,培育开发市场对路的农产品,提高附加值,保障农民的最大收益;依托建成的蔬菜基地配套市场、碧螺景区等载体,加大招商力度,提高产出效益。目前,该镇还着手整合现有的8万亩内塘和太湖滩涂,分期分批将内塘和滩涂改造成生态湿地,使其发展成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既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
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仍须在改进乡镇考核机制、强化生态补偿政策导向、鼓励扶持生态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苏州市审计局将继续努力,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