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微教研”带来教学新动能

16.04.2015  14:06

      当下流行“微博”“微电影”“微信”,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工作也与时俱进,目前通过“微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吴江教学研究新常态,并成为滋养吴江教育独特品性的源头活水。 
   “草根式”教研给力教学  
  吴江区松陵一中数学教师蒋骏哲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经有8个年头,他最直观的感受是,开展“微教研”之后,以前班上的女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现在常常有学生感叹:怎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而这种变化源于教师的转变,以推导扇形公式为例,原先为节约所谓的教学时间,老师往往会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而现在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会让学生自己编题目,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记得深刻。
  吴江区实验初中语文老师阮班莲常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语文老师讨论自己在课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感受,并记下了其他老师的经验之谈,在自己的课上进行改进。这就是“微教研”。课堂观察是区实验初中开展微教研的  “典型样态”。阮班莲说,他们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尤其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如课堂教学提问、学生注意力等。 
  这是吴江开展“微教研”的两个场景。吴江的“微教研”活动深入课堂,“草根式”教研“接地气”,也使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步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有力。 
   小切口深挖教育内涵 
  “微教研”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微”,最有生命力的也是“微”。从小切口入手,并不意味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反而是为了深挖掘。与传统教研相比较,“微教研”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程”,解决教研活动品质不高的问题,从注重教师的“教”走向突出学生的“学”;教研路径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从而更贴近教学实际,彰显“微教研”的草根性、平民化和大众化;教研形式由关注方法走向关注内涵,让教研活动更有层次,参与者有提升感;教研活动由“制度建设”转向“文化建设”,教研活动提质发展。 
  在实践中,一个小小的教或学的困惑都可以成为教研的主题,使教研有了生命的意义;因为有解决问题的渴求,就有了展开研究的需要,“微教研”可以因人因地随时开展活动,让参与者保持新鲜感;“微教研”可以是课间的一两次争论、解惑,也可以是集体活动的几轮反复,没有刻意的规定。 
   微改变带来大气象 
  视角一变,满盘皆活。 
  坛丘中学的“微教研助推张力课堂”、桃源中学的“微课程设计活动”、松陵一中的“微说课评比”、平望视导片开展的“微议微课活动”、横扇小学的“微型课活动”等,全区各级教研活动从“求大而全”转为“着微而精”,纷纷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无微不至、无时无刻、无所不为”的教研活动,给区域教育教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打开了新空间。 
  “微教研”的兴起,给吴江的教育教学研究带来了新变化,首先将形式化、表象性的形态转移到主题甚至系列主题上,达到‘研而有物’;其次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教学系统中,执果索因,不断经历反复,达到‘研而有度’;再者,教师经历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解决了问题,消除了困惑,反思了过程,有所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