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首发
苏州一共用过几个名字?刚刚出版留有墨香的《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市区卷)》告诉大家,白发苏州在过去的2500多年间一共用过10个名字,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江府、苏州市等名,也有相对陌生的会稽郡、隆平府等名字。昨天,在市民政局举行了《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市区卷)》首发研讨会,930个老地名带你认识2500年的白发苏州。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记载的苏州山峰湖岛、河流湖湾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展现了苏州湖光山色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胜迹、江南水乡的特色,由此形成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是苏州人杰地灵、物产富饶、经济繁荣的地理优势;行政区域地名,佐证了苏州自秦建立郡县制以来就成为东南沿海政治中心之一,而作为春秋吴国的延续,吴县在2500年的历史演变中,始终作为首县与苏州的演变发展紧密相随,不离不弃,苏州古城即建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因此成为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自建成以来位置不变的城市;道路桥梁地名,演绎了作为城市血脉的纵横街巷桥梁中所包含的人文历史、各行各业、民俗风情、吴地方言,苏州古城的丰富内涵在道路桥梁地名中随处可见;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向世人讲述着苏州甲天下的园林和散布四处的名胜古迹、寺庙观堂、名人故居等传说故事,小桥流水人家,每一处都极具吴地历史、人文价值。
据介绍,《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编撰出版,可以说是开全国之先,对传承苏州历史、展现名城内涵,对苏州古城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其价值和意义深远。同时,让苏州在地名文化建设、保护方面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整理出更多的吴文化地名纳入保护名录,另一方面也将会激活其中一些已经淹没的老地名“复活”。
苏州拥有众多历史信息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地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承载着苏城珍贵记忆的老地名已烟消云散。从2007年10月开始至2008年年底,苏州市地名办对苏州市七个区范围内的地名进行普查,全市共采集了25438条地名信息。据统计,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就有1400多条,这些消亡的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其中不少就属于老地名的范畴。比如,一条干将路建好,沿线就消亡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郎中里、梗子里、桐桥浜等8条巷弄名。保存这些历史遗存,唤醒这些历史名片,已成共识。早在2009年12月实施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就提出实行“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2011年,市民政局实施“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编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苏州市地方志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选取及市区卷编撰集成任务。2014年1月2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以苏府〔2014〕10号文件,批准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总共930条。
此批名录以四类地名为主,即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山、河、湖、岛等);行政区域地名(含名镇、名村等);道路桥梁地名(街、巷、里、弄、古桥等);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此后,历经1年半时间,经4位专家分工采编、执行主编审核统稿,《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市区卷)》于2015年9月交付古吴轩出版社印刷出版。
新闻链接
所谓吴文化地名,是指具有吴地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具体标准为:具有吴地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地名;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地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地名。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年代比较久远的地名,都属吴文化地名保护申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