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苏州市十三届四次会议昨开幕 向市民征67条提案线索
政协苏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昨天开幕 蒋文龙 摄
昨天下午,政协苏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开幕,现代快报记者从政协提案组获悉,截至昨天17时,大会共收到提案196件,其中市民关注度较高的环保问题,民进、农工、民建等民主党派团体均提交了相关提案。
两会报道组
据了解,苏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提出并经审查立案的提案共有456件,被分送到103个承办单位办理,已全部办复。
提案所提建议被采纳、问题得到解决的有417件,占比91.4%;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有12件,占比2.6%;因条件限制暂未解决的27件,占比6%。
为了丰富提案信息来源,苏州市政协首次公开向广大市民征集提案线索,得到市民的积极响应,截至去年12月20日共征集提案线索67条。
有的市民建议实施空调外机安全环保普查,有的市民建议对社区工作人员实施积分制考核,有的市民则希望改进公交车车窗玻璃和侧式座位布置,还有市民建议要加强对居民小区邮政信箱的管理和维修。
市民的提案建议,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政协委员们关心的焦点。
在已经提交的196件提案中,环保问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民进苏州市委递交了《关于调整阳澄湖生态功能定位,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建议》,农工党苏州市委递交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民建苏州市委则递交了《关于严格淘汰涉污企业,科学推动绿色发展的建议》,另有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做好建筑泥浆管理、禁放烟花爆竹等。
另外,轨道交通建设、古城的保护和利用等话题的关注度也非常高。
此次政协苏州市十三届四次会议的议程除了听取和审议市十三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和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选举、通过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决议外,还将就法治苏州与城市综合管理、苏州水环境保护、古城保护与利用三个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政协·提案
合理规划轨交周边停车场
方便市民转乘
民进
苏州市委
民进苏州市委提交的《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停车场(库)的建设的建议》说出了不少委员的心声。
“坐地铁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需要转乘,轨道交通站点是否能够适应大众的转乘选择,能否做到多类交通工具转换自由顺畅?”写这条提案的姑苏区政协副主席谢佐君女士表示,轨交周边换乘停车场的设置与管理尚不够合理完善。
谢佐君介绍,随着苏州轨道交通工程一号、二号线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苏州的交通现状,市民们青睐轨道交通,却给轨交周边停车场带来巨大压力。“有好几次大型活动期间,我在2号线陆慕站都能看到停车场上有车子乱停,甚至有好多车直接开到了附近的拆迁空地上,杂乱不堪。”谢佐君说。
据了解,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9个站点周边规划了社会停车场,共设置泊位4135个,主要集中于线路两端的吴中区、新区和园区,但从市民反映来看,换乘停车难仍成为很大问题,并直接导致站点周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交通。
谢佐君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站点周边停车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换乘停车场大多集中在轨道交通两端,市区人口密集处很少设置,不方便市区市民出行。其次,停车场管理不规范,停车场的泊车时间、收费状况、管理责任不很明了,市民无所适从。
她建议,未来的轨道交通建设应当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站点附近停车场,增建方便换乘的停车场等。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协调,对停车能力充足的停车场(库)做充分调研,加以充分利用;还可以适当引进立体车库,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升车场的容积率。
当然,为了提高站点周边停车场利用率,相关部门还应大力宣传。“可合理利用微信、114、导航系统等网络平台推送发布最新停车场(库)的信息,保证市民在站点周边能够快速搜索得到停车路径,顺利到达目的地完成停车换乘。”谢佐君说,规范的管理也很重要,对于停车时间、收费、停放方式等事项应以法规的形式作出统一的规定,对于乱停乱放的违法行为应予以制止,并严格执法。
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
和“拉链路”说再见
致公党
苏州市委
在昨天开幕的政协会议上,致公党苏州市委通过对姑苏区、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等地的调研提出,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让“拉链路”与苏州说再见。
“苏州仅姑苏区主次干道下面就有管线近6000公里,平均每公里道路下面埋设了大约20公里的管线。”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黄靖告诉记者,他们经过调研了解到,苏州市地下管线有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6大类型共18种管线,其中移动、联通、广电三家采用的多是共通管道,其余管线则是各自为政。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2014年底也基本完成了市管道路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任务,但与复杂的地下管线现状来说,资料还远不够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难以从源头和整体上进行综合智能管理。
提案建议,将地下管线管理列入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同时将《苏州市城市管线规划管理办法》和《苏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这两个政府规章进一步加以整合细化,推进地下管线在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应急防灾、信息共享、智能管理等方面健康良性发展。
提案建议,从苏州全市层面进行一次地下综合管线数据的全面普查,建立标准统一的综合管线数据库。同时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管线信息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线协同管理网络平台,提高地下管线网络体系在日常管理、科学决策、安全监测、应急预警等方面的能力。
黄靖说,鉴于综合管廊具有节约土地、运行安全、维护方便等优点,建议将稳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结合新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特别是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设置管廊设施更可大大降低管廊建设的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管廊管理和使用办法,积极鼓励社会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建设,提高地下管网的建设和运行效率。
扩大内塘螃蟹养殖
保护阳澄湖水质
农工党
苏州市委
政协委员、农工党苏州市委带来了一件如何平衡好阳澄湖湖内螃蟹养殖与水质保护的提案:通过扩大阳澄湖周边内塘螃蟹养殖,逐步减少湖内养殖量。这样在有效减少污染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大闸蟹品牌的不良影响和对渔民及相关产业的损伤。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阳澄湖内的围网养殖面积约为3.2万亩,养殖品种以螃蟹为主,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围栏和网箱方式。苏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苏州市委常委蒋效军介绍,这种方式有着养殖、捕捞灵活方便的优点,但饵料投放方式技术水平较低,过量投饵释放了大量的氮、磷元素,加剧了湖体富营养化状态。蒋效军告诉记者,一些研究表明,为保持湖泊生态平衡和自净能力,人工养殖面积不宜超湖泊面积的1%,而目前阳澄湖人工养殖面积已达18%,自净作用难以消化相关污染负荷。
他认为,阳澄湖螃蟹是苏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大量从事螃蟹养殖、经营的农户和商家也赖以为生;同时螃蟹食用水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湖体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在实地调查之后,蒋效军发现,为解决阳澄湖湖内螃蟹围网养殖替代问题,相城和昆山等沿湖地区都开展了湖体周边的内塘螃蟹养殖,其中相城区已达到3万亩的总规模,在替代湖内围网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种方式有几点好处,首先周边水塘水质与阳澄湖接近,螃蟹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保证;同时内塘养殖对水排放的控制性增强,阳澄湖生态的危害也能大大降低。蒋效军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可以考虑进行推广。
不过他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环保配套技术、环保管理指导不到位,现有3.2万亩的湖内网箱分属于相城、园区和昆山三地,各地可用于内塘养殖替代的土地资源各不相同,割据式管辖模式阻碍内塘螃蟹养殖替代等。
另外很多人担心,不在阳澄湖里养殖的大闸蟹,还是“阳澄湖大闸蟹”吗?对此,他认为,为推动内塘养殖替代工作,应调整现有的大闸蟹原产地保护规则,比如通过划定湖体、湖岸及沿湖地区等保护区的方式进行分级控制,将内塘蟹纳入原产地保护中,保护内塘养殖的正当权益,还可对自然放养蟹和人工养殖蟹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细化、优化原产地、原生态保护工作。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