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金色经济”亮出转型轨迹
中新网南京7月28日(记者周建琳)炎炎夏日,行走在苏州工业园区,穿行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间,每步行几分钟,就能看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扑面而来。“到处是银行”,这是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留给大家的深刻印象。
28日,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新两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金融类机构689家,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多种金融业态并存。这里已成为江苏省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背后的战略定力
有人说,这么多金融机构乐意选择在苏州工业园区安家,得益于它多年来大力度的对外开放与产业壮大。
但在苏州工业园区CBD招商中心主任朱晓焱看来,这更离不开园区的创新之举。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工作办公室成立,同年,这里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CBD招商中心。
为推动金融产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金融产业翻番行动计划”。2013年初,园区又发布“新三年金融繁荣计划”,旨在大力推动金融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金融发展领先优势。
朱晓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两大金融计划实施后,2013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金融类机构数量增加到530家。2014年12月,金融类机构数量增加到666家。2015年6月,区内金融类机构数量由2014年末的666家增加到689家。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
苏州工业园区于2014年6月获准开展新加坡银行机构对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四项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截至2014年底,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突破110亿元人民币。
这既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新金融创新合作的一大硕果。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银行部总经理陈在杰称,这是新加坡华侨银行落户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原因。
华侨银行(中国)江苏省的首家分行于2015年5月7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业。在中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带动下,大华银行也于今年2月份入驻园区。加上早前进入苏州工业园区的星展银行,新加坡三家本土银行,正在不断拓宽中新金融合作领域。
此外,园区内法人机构东吴证券加快推进到新加坡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其他法人金融机构也在积极研究,探索利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平台逐步实现国际化。
走在“先行先试”路上
随着创新创业热潮涌动,以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幕开启,苏州工业园区也正在加紧优化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为资本助推科技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
在金融创投平台创新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600亿元国创母基金、全国首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全国首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总规模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以及总规模达6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并筹建全国首家政策性天使科贷公司等。
伴随着科技金融业态不断丰富,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了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支持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家,解决企业融资超25亿元。
不仅在科技金融领域,在其他相关领域,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创新一直在先行先试。积极推动外汇管理政策先行先试,继上海自贸区后,国家外管总局批复在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在内的全国16个地区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省内唯一获得此项试点的地区。(完)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