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去苏州可园体验古代学堂 园林里书卷气也醉人
(首席记者 邵群 摄影 王建中)“化雨无私,续句里乾坤,在此堂宇;摩云有志,因多南钟鼓,刊为文章”,除了书卷气十足的对联,还有一块长3.2米、宽2.1米的宋式屏风,屏风上,古人读书、下棋、辩论的情景被描摹得栩栩如生……昨天,苏州仅存的书院园林可园终于揭开迷人面纱,初露真容,正式向游客开放。与喧闹、拥挤的大园子比起来,闹中取静的可园,处处透出浓郁的古代学堂的气息,让游客心里多了一份宁静和优雅。
可园位于三元坊人民路东侧,与沧浪亭隔河相望,是苏州仅存的一座“书院园林”。昨天,可园负责人陈英告诉记者,可园的修复以及厅堂的陈设,均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的原则,确保原真性和完整性。“举一个例子,‘可园’二字砖额,以及墙门原先均刷成黑色,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风格,不符合原材料、原工艺、原法式、原形制的准则。此次特意将砖额恢复本色,原字描为黑色,墙门部分恢复为本色。”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时,天空正下着雨,可园门前的石径静悄悄的。55岁的王阿姨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可园为当时的苏州医学院所使用,自己当时就在那里读书,可园是读书的好地方。“今天是园子修复后开放的第一天,我特地从园区赶来,旧地重游,追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年近八旬的孙老伯昨天也赶来了,他告诉记者,可园以前曾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所在地,自己当年就在学校当老师。“今天特意赶来看一看,这个园子修得这么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学堂的氛围。”
小西湖北岸的挹清堂,位于南北景观主轴线上,是可园的主厅,面阔三间,南面为落地长窗,东西为隔扇和落地长窗,北面为半窗,四面通透,古时为书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厅堂内有一幅“检诗书百卷近今博古,赏池水一泓正本清源”的对联,最具特色的是北墙一排古色古香的大书橱,上面整齐地放着线装古籍。“位于花园中部的学古堂,作为一个主体建筑,历史上划归正谊书院管理,是一个后花园。在花园部分建讲堂显然不合理,其功能要重新定位。经专家论证,定位为掌教与同行、学员探讨学问的地方。”陈英说,屏风前设一个宋式长塌,周围布置鼓凳、书箱,营造的是古代老师坐在塌上授课时的生动场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恢复的旧景点濯缨处,位于学古堂南,坐南朝北,采用的是轩的建筑形式。厅内南步柱间有隔窗和飞罩,西面有书桌,南面有条几。据介绍,接下来还将布置小琴桌、围棋桌等,其功能定位为师生小憩的场所。博约楼原为祭祀和藏书之地,是一座较为典型的藏书楼。据记载,光绪14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于可园旧址建学古堂,内有藏书楼,名“博约”,当时藏书达8万卷。博约楼底层两厢房也恢复古时陈设,分别供奉理学家朱熹、经学大师郑玄画像。
负责可园厅堂家具设计的许建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代表性传承人。他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到一张鼓凳、椅子,大到一块地屏、书柜,每一件家具的设计都要因地制宜,从每一座厅堂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体现书院园林的特色。他说,清代以前红木家具较少,当时可园里的家具用的是楠木,所以学古堂的地屏、塌、凳子都选用楠木制作。
截至昨天下午5时30分,可园开放首日共接待游客近1400人次,均为散客,其中80%以上为本地市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据预计,今明两天,随着天气的转好,可园接待人数将继续攀升。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