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祭灶用“廿四团” 过了小年,春节就开始了

01.02.2016  11:59

  中国江苏网2月1日讯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也是传统习俗里的“小年”。小年是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因此过小年非常隆重。在这一天,北方人会有祭灶和扫尘等习俗,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苏州人过小年也要祭灶和扫尘,但却不是在腊月廿三,而是腊月廿四。 

  南北两地为何会差一天?其实,清朝以前,南北都是腊月廿四过小年祭灶。到了雍正年间,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据说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过。后来,受官气影响比较重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苏州人祭灶用“廿四团

  过去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决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的吉凶祸福,所以家家户户在灶君上天之前都会好好款待他。

  宋朝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篇《祭灶词》,生动地描写了吴地人家送灶的习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与北方一些地方用灶糖等作为供品不同,苏州祭灶的供品主要是米粉团子等甜食,很粘,叫做“廿四团”。这里面有种说法,认为灶神吃了这样的食品后,讲出来的话也会比较甜,可以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平江新城苏锦二社区的李梅娟是有名的厨艺达人,她包的“廿四团”远近闻名。鲜肉、豆沙、萝卜丝等简单的馅料,在她手中都能变得非常鲜美,软糯的团子皮,鲜美的馅料,这样的团子灶神吃了都要赞不绝口。

  灶神升天后掸檐尘驱晦气

  在祭灶之后灶神上天,便可以扫除屋中一切尘秽了。家家户户一定要洒扫房舍,去尘垢,净庭户,俗称为“掸埃尘”或“掸檐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在过年之前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

  其实,掸檐尘的习俗被设定在祭灶之后也是有讲究的。祭灶之后,神明升天,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等小神看顾秩序。在这一时期,百无禁忌,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太多细节。所以,民间都会在祭灶之后搬移物件,即使灰尘乱飞也不怕冲犯家中神明了。

  扫尘除了打扫干净房舍迎接新年,还有另一层寓意。在古人看来,扫除尘秽的行为具有将灾晦之气驱除的意义。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彻底将屋宇打扫一番,驱除灾晦之气,让新的一年充满吉祥安宁,这是人们普遍的心愿。

  同时,过年具有“除旧迎新

  “除残布新”之意,而“除尘”的“”字,正和“陈旧”的“”谐音,所以,“除尘”也就和过年有了同样的含意,放在过年时进行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些地方干脆将掸檐尘叫作“除残”,也正是此意。清代诗人蔡云的《吴歈》诗中就曾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锻磨”磨米粉做年糕

  过年是一件大事,要祭祖祀神,要合家团聚吃年夜饭,要走亲访友,互相馈送礼品……为此,有许多事情要预作准备。而且新年里三五天内不开市,没处买东西,这几天所需物品都要预先购置。

  随着网购的流行,人们购置年货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家住平江新城新塘社区的小周是一名80后上班族。习惯网络购物的她今年选择在网上给全家置办年货。“网上购物不要排队,还能买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广州竹升面、诺邓火腿、澳门陈皮鸭……这些原本在苏州本地吃不上的美食,如今都能在网上买到,“很多商家都在网上打出了年末特惠,真正是物美价廉。

  但对苏州人来说,网上年货再丰富,有一样却是本地的好,这就是年糕。年糕是苏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物,祭祀众神、岁朝供奉先人,新年馈赠亲友,都少不了。因为年糕里加了蔗糖,所以又叫“糖年糕”。苏州人爱花,尤其是桂花,在年糕上放上一些桂花,好看又好闻。过去,大户人家大多请了做糕师傅来家磨粉蒸制年糕,图省力的人家就到糕团店里去购买。因此,年前的一段时间,街上的糕团店生意非常火爆。

  做年糕先要磨粉,新修凿过的磨,磨起米粉来才爽利。过去,一到年关,石匠师傅就开始走街串巷叫喊着招徕活儿了。每年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将存放在灶间里的石磨拿出来,听见有石匠师傅的吆喝声,就会将其请进家来,将石磨打磨打磨,叫作“锻磨”。□苏报记者顾志敏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