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地探访:日方降使下飞机后绕场一周示众
现代快报记者重访芷江受降地
日方降使下飞机后先绕场一圈示众
芷江受降中,确认在南京进行总受降
芷江,一座湘西小城,却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残酷与荣耀。抗战8年间,日军先后出动飞机500多架次,对芷江进行了40多次不同规模的空袭,芷江一度伤痕累累。然而,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在1945年8月21日至23日,3天共计52小时的时间内,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在此交出了128万余人的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在处理日军投降事宜的第一号备忘录上签字。中日确定了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所有条款,明确芷江受降后全国分16个受降区101个缴械点分别接受日军投降。在芷江受降中,也确认南京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所在地。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现场探访
原地建起受降纪念坊
每张桌椅都烙有
“受降纪念”字样
抗战时期,芷江是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地,湘黔、川湘公路交会于此,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在芷江县城以东约4公里的七里桥村,保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这两天,这里正热闹地迎接着来自各地的游人。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受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派,在这里主持了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走进旧址大门,首先映入现代快报记者眼帘的是一座白色三门四柱的牌坊式建筑,形似一个大大的“血”字。牌坊的正中央由右至左写着“受降纪念坊”几个白底黑色的大字。蒋介石当年以“震古铄今”来评价芷江受降,这四个字,也被镌刻在“受降纪念坊”的上部。
绕过纪念坊往左走约50米,是三栋凹字形的黑色美式鱼鳞式木质板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说,这里曾经是美国飞虎队的营地,举行受降典礼期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驻扎在这里。
顺着木板营房走到尽头,便是受降会场旧址。这里的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受降典礼的场景复原的。旧址正大门,悬挂有“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的横幅,窗户旁,还张贴着“和平永奠”四个醒目的黑色大字。
会场内,摆放着三张铺盖白色桌布的木质办公桌。其中上方是中美代表受降席、下方是日本投降代表席。在孙中山像对面的板壁上方,从左至右用红纸条装饰成一个长长的“V”字,“V”字上面分别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在这一侧,是专门为记者预备的一张3米多长的办公桌,四周摆着一圈木椅子。
“受降代表席及当年受降所用的会议桌、木靠椅、单双人竹木沙发,都是原物陈列。”吴建宏说。
有意思的是,由于预见到这间木屋以及屋内的桌椅板凳,都将在历史上留下重要意义,时任国民党陆军总部政治部主任的李维果吩咐下属,请人在每张桌凳、靠椅上均烙上火印铭文“参加受降典礼纪念”的字样,以示纪念。70年后的今天,这些字迹还清晰可见。而这些历史的见证,一度遗失,一直到1993年,芷江县委、县政府在安江纱厂的支持下,终于将当年借给芷江会场使用的69件桌椅重新征集回来。如今,这些历史的见证已经成为国家一、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