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人持证上岗引争议 对待街头艺术不妨开放包容些

13.11.2014  13:19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有报道,上海演出行业协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在100名街头艺人中甄选出8名有资质的艺人颁发“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这8名艺人近期已“持证上岗”,在为期一个月的“试行阶段”,他们需按照“持有证书、规定地点、指定区域”的要求进行表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管理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但针对自由、草根的街头艺术,应该更加开放包容。

  如何保护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生态,是值得思量的文化问题。街头艺术,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的面貌乃至气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市民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限时间、限地点,甚至限内容,很显然会制约草根艺术的生机。

  其实,对街头艺术的管理,相应的市容、城管、交通等都有章可循,如堵塞交通、影响市容、强制收费等,都能得到有效治理。现在对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有可能陷入自相矛盾和过度管理。看起来是让街头艺术具备了“合法化”身份,但客观上有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教师、医生等专业要求高的行业,持证上岗有其合理性。而街头艺术是街头自由、草根的艺术行为,法无明令禁止即可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街头等公共场所展示艺术才华。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给街头艺人更多的空间,也符合社会的文明发展趋势。街头艺人的艺术活动,很多时候就是他们的谋生手段,甚而至于,在艺术活动和乞讨行为之间,有的时候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这个时候,城市应该给予街头艺人更加宽广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在很多国家,街头艺术已经与市民们的休闲活动融为一体。国外城市在这方面的管理也比较宽松,澳大利亚将街头艺人作为一个非常正式的职业纳入政府监管,但免费登记、自觉交税;英国干脆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就行;美国在规定区域表演的须取得合法牌照,而对于半乞讨性质的流浪表演则无需批准。这些管理办法对国内城市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往往孕育着伟大的生机。让街头艺人拥有更多的自信、尊严,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街头艺术,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甚至于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的艺术,都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和民众自由、开放的重要指征,对它的管理,需要有更加宽阔的胸襟和开拓的视野。

  本报记者贾梦雨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