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航天四老”逝世 被誉南理工第一杰出校友

14.02.2017  11:33
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院士。资料图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受聘为南理工名誉教授摄于1984年11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听取南理工部分学科建设情况介绍摄于1995年4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左一)在南理工与部分哈军工老同志相聚摄于2002年10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参观南理工火箭工程实验室摄于2005年9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为南理工四十周年校庆题词摄于1993年10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参加南理工五十周年校庆活动摄于2003年9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院士铜像揭幕仪式(摄于2005年9月) - 新浪江苏
任新民铜像目前立于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门厅。 - 新浪江苏
李翚所写的《南京理工大学“第一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院士。资料图

  2月12日下午3时,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截至目前,23名“两弹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辞世。

   足迹遍布航天史

  曾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40年,任新民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五年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后,曾任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中国航天界,任新民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与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成功研制到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被送入太空,直到83岁高龄时依然担任“风云一号”卫星D星的工程总设计师,乃至神舟飞船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

   创建首个火箭武器专业

  上书研制火箭武器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领导合影左一为任新民

  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要建立健全海陆空常规兵器的研究与教育体系。哈军工筹建时即在炮兵工程系设立了当时尚属前沿的火箭武器专业,填补了中国火箭武器发展体系的空白。而担当组建火箭武器专业重任的正是任新民,他曾回忆说,“火箭还没人搞过,我在南京搞过,又看了点书,他们就叫我筹建这个火箭专业。”任新民与大家一起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材、选调教师、建设实验室、招收学生,终于把课程体系建立了起来。1953年8月,火箭武器专业第一期招收学员20名,到1957年毕业了18人,其中就包括后来同样成为我国航天专家的邢球痕院士。炮兵工程系于1960年从哈军工分建后,任新民创建的火箭武器专业也随即扩展为炮兵工程学院的火箭武器系,设立了火箭弹体、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射装置、飞行力学等专业。随着学科专业调整,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博士、硕士、学士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导弹与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

  1955年12月,刚回国两个月的钱学森来哈军工参观考察,任新民陪同他参观炮兵工程系实验室,彼此交换了对我国研制火箭的见解。当年,在陈赓院长的鼓励下,时任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任新民与另外两位教员金家骏、周曼殊联合上书国务院,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为保密将“火箭武器”用“国防航空工业”代替);4月13日,国务院成立了以聂荣臻元帅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10月8日,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可以说,任新民等人此次的上书建言成为了中国“两弹一星”传奇的起点。

   心系航天教育

  与南理工也有不小渊源

任新民院士受聘为南理工名誉教授摄于1984年11月 任新民院士听取南理工部分学科建设情况介绍摄于1995年4月 任新民院士(左一)在南理工与部分哈军工老同志相聚摄于2002年10月 任新民院士参观南理工火箭工程实验室摄于2005年9月 任新民院士为南理工四十周年校庆题词摄于1993年10月 任新民院士参加南理工五十周年校庆活动摄于2003年9月

  任新民1952年8月起担任哈军工筹备委员会委员(共十位)。哈军工成立后,先后担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火箭武器教授会主任、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在哈军工期间,他承担选调教师与编制教学计划等筹备任务,创建了火箭武器专业,联名向国务院建议发展火箭武器,这些都为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任新民于1956年即被钱学森抽调至国防部五院工作,但他对炮兵工程系以及分建后的南京理工大学各个时期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经常回学校探望、指导,每次回来都感慨学校变化很大。1984年11月,任新民被南京理工大学聘任为名誉教授。1993年、2003年,任新民作为特邀嘉宾回南理工参加校庆40周年和50周年庆典,并题词祝贺。2002年10月18日在南京参加活动期间还特地到南理工看望兵工学校的同学肖学忠、学生金家骏,并参观了国防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任新民专门来到南理工火箭工程实验室,并听取学科带头人周长省教授作的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介绍。从任新民在交谈时的专注与肯定,可以看出他依然情系着自己创建的这个火箭专业。2013年3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还专门为南理工重新布展的校史展览馆题写馆名。

任新民院士铜像揭幕仪式(摄于2005年9月) 任新民铜像目前立于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门厅。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南理工的师生一直以学校有这样一位鸿儒大师为荣。任新民的人生经历也成为老师们激励学生发奋成才、报效祖国的典型范例。2005年时值任新民九十华诞。这年9月27日,南京理工大学为任新民举行了祝寿会。任新民在现场亲自为自己的青铜塑像揭开幕布。如今这尊铜像就立在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门厅,已经成为师生们向大师致敬、学习的重要人文景观。

  “任院士是我们院弹箭专业的创始人,我也算跟他有过一面之缘。”当年负责任新民九十华诞铜像制作事宜的南理工离退休处处长臧强告诉记者,得知任老逝世的消息后他沉默了许久。在臧强心里,说任新民是“杰出校友”太为平淡,“任院士可以称得上是兵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据臧强回忆,当年他还在机械工程学院工作,为了采集铜像制作所需要的照片素材,曾和艺术设计系的老师一同拜访过任老。在臧强眼中,“任院士就像我们平日里见到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一样,没有一点架子,如果不说你都看不来,他的学生很多都已经是院士级别的人物了。”而任新民工作时的状态,臧强觉得用“专注”、“执着”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看得出来,他的心很平静,能心无旁骛地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当年的祝寿会上,南理工还向任新民颁发了“杰出校友证书”第一号,任新民的学生们则送上了一幅写有“德为人师百代楷模,智启航天千秋伟业”的字画,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时任南理工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李翚告诉记者,他当时负责任新民九十华诞祝寿会的报道记录工作,这段经历被全文刊登在南理工内部书刊《弘毅新中国第一代国防科技教育工作者传奇》中。

李翚所写的《南京理工大学“第一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

  今天下午,李翚发表微信朋友圈纪念这位逝去的大师。李翚说:“惊闻两弹一星元勋、我校第一杰出校友任新民院士去世。想起他来校过九十寿辰时的一些场景,翻出以前写的《弘毅》那本书里关于他的一篇文章以表敬悼!

  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事业堪称辉煌。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任老走好!从此天上又多了一颗不落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