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成最舒适"南京温度" 冷天需防突发心梗
昨天,南京的气温只有2-8℃,早晨,一名行人突发心梗,幸好被交警及时发现送到医院。天气冷了,可真要注意保暖。昨天,一份研究就表明,北方人不耐热,南方人不耐寒。南京心血管死亡患者中,有超过两成是与寒冷天气有关。虽然这是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得出来的一个结论,与人们理解中的“怕冷”“怕热”还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从防病健康角度来说,天冷,加条秋裤,防寒保暖是没错的。
市民骑车突发心梗
交警开警车送医
医生:再迟一会人就没了
昨天早上7点40分左右,在玄武区龙蟠中路和北京东路丁字路口,一辆正在行驶的电动车忽然停了下来,骑车人脸色苍白,表情痛苦,一只手还捂着胸口,似乎身体很不舒服。幸好被正在路口执勤的交警一大队民警发现,并送到了医院救治。
最早发现情况不对劲的,是交警彭超云和警辅竺孝荣。昨天下午,彭超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信号灯已经变绿了,但是南口一辆电动车走到一半,却停在了马路中间,两人见状便走上前去,发现驾驶电动车的男子“脸色苍白,嘴唇也是白的,一只手还捂着胸口,看起来很不舒服”。
他们走近了,就听到男子向他们求助:“帮帮我。”两人连忙把男子扶下电动车,搀到了路边,此时男子虽然意识还清醒,但是已经开始出现呕吐的症状。“他断断续续地说,他心脏很不舒服,自己怀疑可能是心梗。”彭超云说道。大约2分钟后,正在执勤的中队长钱臣也从九华山隧道口赶了过来,“我看他情况不对劲,就又打了一遍120,催促他们快过来。”但此时周围最近的救护车也在秦淮区,又是早高峰,一路过来都很拥堵,短时间内不能赶到现场。情况紧急之下,钱臣决定用警车护送病人,前往最近的市级机关医院。
虽然有警车充当急救车,但是早高峰的北京东路还是十分拥堵。交警一大队大队长朱军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刻安排附近警力前往支援,疏导进入北京东路的车辆。仅用时三分钟,钱臣和竺孝荣就用警车载着病人,到达了医院。
医生检查发现,病人突发心梗,有三处梗阻,送来时心率每分钟只有35次,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再迟来一会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了。随后病人被转到鼓楼医院救治,经过手术,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据了解,病人姓王,今年53岁,是南汽集团的职工,此前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也没有三高。他的哥哥说,“幸亏一大队的交警和警辅,给我弟弟争取了救援时间。”
一份研究
15.8%心血管病死亡与“天冷”有关
一份研究显示,15.8%心血管病死亡与“天冷”有关,1.3%心血管病死亡与“天热”有关。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份研究来源于2015年11月13日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在Heart杂志的报告。
研究者分析了2007—2013年中国15个大城市的每日温度和心血管病死亡相关数据,其间共有1936116人因心血管病死亡。其中,与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占比(心血管病死亡中,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占比)中,上海最低,为10.1%,广州最高,为23.7%。北京也相对较高,占到20.1%。南京这一比例达到了22.2%,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患者发病死亡,与气温有关系。图表据“@爱康国宾”
27.9℃最安全,南京人更怕冷
研究者将与死亡风险最低相关的温度定义为最适温度,如果当天温度导致心血管病死亡增加,那么这天就定义为“冷”或“热”。总体上,越往南,越热的城市,最适温度也越高。不同城市的气温变化对心血管病死亡的影响不一样。
平均来说,15.8%心血管病死亡与“天冷”有关,1.3%心血管病死亡与“天热”有关。细看的话,北方不耐热,南方不耐寒。比如哈尔滨,13.6%的心血管病死亡与天冷有关,1.7%的人与天热有关。到了广州,23.3%的心血管死亡与天冷有关,0.5%与天热有关。
南京,最适的温度为27.9℃,也就是说,27.9℃,这个气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气温。心血管死亡中,有21.5%与天冷有关,0.7%与天热有关。可以看出,南京也是一个“怕冷”的城市。
南京1月是死亡月,温度越低死亡率越高
南京人死亡单病种排序中,脑血管病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南京人的最大“杀手”,差不多每4人死亡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调查显示,南京1月是死亡月,该月死亡人数最多,这与心脑血管高发是有一定关系的。南京市疾控中心调查发现,南京夏季超过32℃,死亡率会明显升高。冬季,相对夏季来说,没有明显的温度分界线,温度越低死亡率越高。
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晋说,虽然高温和严寒都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但是冬天的病人,是要多过夏季的。天气寒冷,将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及室性早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等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导致心血管病风险升高。调查显示,寒潮最低气温出现前1天以及后3天,就诊人数都会明显增加。到了第4天才会减少。另外,一天当中,则以上午6点到11点之间,心脑血管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说,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6小时之内,但是能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正规救治的并不多。
三四月是猝死“隐形”高峰
江苏省气象台以及南京市疾控中心调查发现,就心脑血管疾病来说,3-4月份,还会有一个“隐形”的发病高峰期。
通过对南京一家医院病例数回顾发现,5年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12月最多,心血管疾病平均发病人数达到2304例,脑血管疾病达到2157例。3-4月份,人数也不少,心血管疾病达到了2157例,脑血管病为361例 。心脑血管发病的三个高峰分别是11-12月、9月,以及3-4月。专家分析说,这三个时期都是季节转化期,血压不稳定,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除了保暖,还可以预防,随身携带两种药
专家说,除了保暖外,稳定血压也非常关键。另外,如果平常体检发现心脏有隐患,需要及时就医。如果是慢性心脏病,平时要注意携带急救药品,一般推荐是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特别是口服硝酸甘油,可以扩充血管,是救命的药物。
专家建议,年过40岁的人,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也有必要随身携带心脏急救药,这就等于为心脏上了保险。需要提醒的是,硝酸甘油怕热、容易变质,三个月、半年就会失效。随身携带一定要注意有效期,随时更换。(杨菲菲 王益 刘峻)
相关
南京气温剧烈变化
消化道出血患儿
病例增多
快报讯(通讯员 )近日,南京的气温剧烈变化,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病房里住进了不少消化道出血的孩子,该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刘志峰告诉记者,饮食习惯、季节变化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近期高发的主要原因,目前住院的消化道出血患儿占到了消化科住院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斌斌(化名)14岁,前天晚上和同学聚会吃烧烤回来之后,就开始拉肚子。一个小时连续拉了三次,还是暗红色的稀糊状血便,拉完之后斌斌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这可吓坏了斌斌的父母,赶紧把孩子送到南京儿童医院。医生听完孩子的病史,判断应该是消化道出血,经过详细的检查后,斌斌被收住到消化科病房。
住院检查之后,刘志峰给斌斌实施了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患儿的胃黏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医生对斌斌的溃疡进行了止血治疗。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目前斌斌的情况已经缓解。医师在与斌斌和他父母的交流中发现,孩子平时很喜欢吃路边摊的烧烤,时不时就会约同学一起去吃,平时还喜欢喝可乐和碳酸饮料。
刘志峰告诉家长,经常吃路边摊的不洁食物、喝大量的碳酸饮料,长期刺激消化道就可能形成溃疡,而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儿童的胃更加娇嫩,季节性表现就更为突出。季节性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天气转凉之后, 冷空气会相应地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黏膜受到的保护也就有所减弱,容易引起溃疡。第二,气温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造成胃酸分泌增加,损害胃黏膜。第三,秋冬季节,人们的食欲比较旺盛,加上诸如辣椒、油腻的刺激,也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损伤胃黏膜。
专家提醒
进入秋冬季,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此时儿童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很多孩子可能会出现溃疡病。因此,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做到平时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要定时定量,暴饮暴食或不规则的进食都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可导致溃疡病的发生与加重,引发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吴叶青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