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福尔德:亚洲或首先形成“中国世纪”
对于“中国世纪”的提法,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理论史终身教授贝尔特拉姆·舍福尔德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但中美在居民富裕程度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中国经济超美难以逆转
《参考消息》:您认同世界从2015年开始进入“中国世纪”的说法吗?舍福尔德:用购买力平价来比较不同国民经济总量的方法比较常见,也具有客观性,不过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民有不同的商品需求或对同一商品的需求程度并不相同,此时的价格就没有足够的可比性。总体而言,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经受到很多批评,因为这样的指标难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福祉。例如,GDP计算了军事开支,但没有计算环境、生态的损失,也很难反映出个人生活的质量。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以不同的方式计算,可能超越的时间点不同,但没有太大必要确认一个准确的时间点。经济规模的总量显示出国家的实力,但人均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出一国人民真正的富裕程度。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大约4倍,即使经济总量相等,中国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人的1/4,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是中美经济的主要差别,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参考消息》:那么,您认为世界舆论场为什么会一再出现“中国世纪”这一说法?舍福尔德:有这个提法可能还是受到近现代以来世界权力中心变迁历史的影响。当年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西班牙、葡萄牙转移到荷兰,再到英国,后来是美国。所以现在人们猜测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将是在中国。但这么类比是否合适呢?我是有点怀疑的。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迅速增强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主要的发展优势在哪里?舍福尔德:一方面,来自中国本身强劲增长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许与中国在世界上寻求资源相关,比如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就让人印象深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唯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的国家。另外,中国的国内市场之大也是他国难以比拟的。培育具世界竞争力行业
《参考消息》:要想实现真正的“中国世纪”,中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舍福尔德: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应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行业,这样才能支撑经济的长远发展。当年德国依靠规模效应取胜的行业,几经升级换代,成为德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支柱行业。对于中国来说,居民对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还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来采取措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完全用完,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将之前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另外,我认为要出现世界的“中国世纪”,首先得在亚洲形成“中国世纪”,文化是一方面,另外也意味着亚洲要在摆脱美国干预的条件下开启和平的融合进程。
《参考消息》:那您觉得美国将会如何面对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未来会和平共处吗?舍福尔德: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这些大型经济体在原材料、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矛盾会越发突出,因此更需要互相对话、合作来解决问题。
《参考消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您怎么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舍福尔德:当前中美经济相比较,美国的一大优势是其科技发展的活力,这一点美国至今领先世界。但中国的原创能力也越来越强,潜力非凡。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意大利等国很相似。那时德国经济已经起飞,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国,德国主要依靠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最终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舍福尔德: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德国和欧洲是有好处的。但由于欧洲内部各国与中国经济的关联度不同,如果中国的影响力过于强大,也有可能导致欧盟内部就对华政策出现分歧。
来源: 参考消息网 编辑: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