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扩围释放改革红利

26.03.2015  21:48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意味着我国自贸区从原先上海独家试点的格局转向“四箭齐发”的新态势。

  细观此次自贸区扩围的方案可发现,新方案的一大看点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将在2015年使用同一张负面清单。目前,该清单正在由国家发改委制定。

  对此,部分人仍存有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差异较大,有关政策制定时需充分考虑各地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负面清单。

  但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将要出台的统一负面清单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上海自贸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年多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于2014年6月修订出台了2014版负面清单。这两版负面清单再加上上海自贸区提出的新意见和新思考,将成为此次国家发改委制定统一负面清单的重要参考。因此,可以说这一版清单经过了实践考验,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精神是近几年中央一直大力提倡的简政放权,这一原则具有极大的共性价值。在该原则的指导下,统一负面清单不仅适用于上海自贸区,也值得在全国范围推广。

  众所周知,简政放权是当前中国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将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同时强调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实际上,就在自贸区扩围方案获批的次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由此看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已经甚至不仅限于自贸区范围内,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改革重点。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此次自贸区扩围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推出的。3月份以来,中国经济的多个数据指标都不尽如人意。一是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楼市持续低迷影响,1月至2月我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6.2%;二是发改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月铁路货运量和头两月累计的铁路货运量都同比下降9.1%,降幅为2009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三是汇丰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2%,创去年4月以来新低,位于荣枯线以下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仍难摆脱持续疲软的态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调整,增速趋势性放缓已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同时面对稳增长和强改革的双重要求,而自贸区扩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大问题。

  一方面,自贸区扩围将为稳增长提供动力。过去一年以来,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负面清单模式,还是推进贸易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对于激发自贸区内企业活力、加速国际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都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自贸区也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排头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央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自贸区扩围,由点及面推进改革,可以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次自贸区的超预期扩围展示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魄力。

  可以预期,随着统一负面清单落地以及自贸区内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自贸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