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绝不涨价”的应不止于故宫
8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面对媒体再次声明,故宫的票价已经十几年没变动。今后,也将坚持公益性,再次声明绝不涨价。
故宫、泰山之类的文化遗产,黄山、漓江之类的自然景观,应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国民理应低成本共享。然而,在当下的旅游格局中,许多文化与自然景观被人为地圈养,商业性替代了公益性,不仅沦为了牟利的“印钞机”,而且过度商业化,很大程度上对文化与自然景观带来了破坏。可以说,单一的门票依赖导致了旅游与文化双双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一片涨价声中,故宫重申“绝不涨价”并不令人惊讶,毕竟故宫属于文博单位,在诸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规中,被明确界定为公益性场所。而近些年,国家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许多的文博机构都实现了免费开放。当然,故宫是例外,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故宫,故宫有价门票一是限流与分流,毕竟故宫是全球唯一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的博物馆;二是弥补开放管理成本不足的问题。故宫适度的门票,并不悖离公益成色。与此同时,作为国内公益性文化机构的“龙头老大”,坚持“绝不涨价”,恪守公益性定位,应当是本分,无须过誉。
不过,在众多的重要景区对门票浮想联翩之时,故宫态度的坚决显得“稀缺”。换言之,人们更希望看到“绝不涨价”,自觉的不只是一个故宫。如何能让景区变得自觉起来?想必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理念上逐步破除“门票依赖”的功利短视。门票绝非旅游经济的全部,旅游的全产业链条中,景区只是一个环节,而门票又是景区服务营收中的一个子项,合理的利益取向完全可以从直接转向间接,从结构优化中实现赢利。如,西湖自2003年实行免费,虽然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
二是制度上确立景区属性定位固化门票弹性。对景区的类别作出细致分类,分别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市场性进行划分,诸如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等都应当进入公益性名录,并完善相关立法,对其保护与利用作出限制,并对门票定价作出限制。此外,对于公益性的景区文物保护、资源保护的成本列入国家财政的补助范围,真正使得重要的文化自然景区牢守公益性界线,景点旅游成为国民福利。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