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存量的教训腐败增量的防线

14.02.2015  12:23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白

  腐败存量展示增量产生的土壤和成因,腐败存量的教训也应成为腐败增量的防线。解决增量腐败在一定意义上比清除存量更难,它不仅是寻蝇打虎,更是要祛除“制度致腐”的可能。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来自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这句论述,被舆论命名为2015年的“反腐新论”。

  在一千六百字的新华社通稿中,这句话被媒体单独“提溜”出来进行解读,可谓敏锐。它至少传递了两个信号,其一是,曾经流行一时的“适度宽容存量腐败”以减少改革阻力的观点,既没有被主流民意接受,也没有被中央采纳,目前的反腐并不会到了某一级别或某一山头就“适可而止”。其二是,无论是在发现腐败的方式上,还是在预防腐败的机制上,将有一些基础建制意义的改革推出,通过“扎紧笼子”控制增量。

  实际上,从近期反腐的动向上看,已经能看到中央在遏制腐败增量上“扎紧笼子”的若干明显的趋势。比如,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日前决定,2015年的中央巡视工作将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的全覆盖,首轮巡视对象全部为央企;再比如,同样在近期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省纪委书记、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的三个提名考察办法,深化了纪检体制改革。这些都是发现腐败、预防腐败的制度抓手。

  同样,这些也是对反腐教训的吸取。三个《提名考察办法》的通过,是吸取了双重领导制度下纪委受地方党委掣肘的教训;集中针对央企和国企进行巡视工作,除了继续打造巡视这一反腐利剑之外,也是对国企腐败典型性的正视,对其所代表体制症结的反思和重视。

  腐败存量展示增量产生的土壤和成因,“腐败存量”的教训也应成为“腐败增量”的防线。今天,腐败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成因也可称复杂,但如果笼统说来,则是不受控的权力和半成熟的市场相互嫁接的结果。有这样的嫁接,才有权力和资本的勾连、官员和商人的同盟,才有中国式的权贵资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产生及固化。也才有非常典型的国企官员腐败:既可以市场主体管理者的身份使用商业手段赚钱,又可以官员的身份为企业争取到通过市场竞争所得不到的利益。

  因此,解决增量腐败在一定意义上比清除存量更难,它不仅是寻蝇打虎,更是要祛除“制度致腐”的可能。一方面,这需要确立以法为大、以法为权威的治理逻辑,以法治升级政府治理水平、提升社会共治能力;另一方面,也需将市场配置资源真正落到微观层面,培育公平自由竞争的秩序。让市场加速成熟,建立权由法出、权由法使的制度,这二者既互为支点,也能双向挤压腐败产生的空间。

  要点说起来宏阔,却有非常具体的抓手,政府改革即是,国企改革和国企反腐也是。伴随这些任务明确的改革,以“腐败存量”的教训构建起“腐败增量”的防线,前腐后继的链条才有可能被切断。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