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抢滩脸书子女急逃离 亲子网络交流需隐私
爸妈抢滩脸书、子女急逃离
新闻背景
龙虎网讯 社交网站“脸书”发明的初衷是给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但到现在,许多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也玩起了“脸书”。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拨英国年轻人注销“脸书”账号,转移到“银发冲浪者”较少的推特、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等,以便“躲避父母的雷达”。
中老年人上网弄潮
蒋林:年轻人逃离“脸书”,不仅是怕长辈监视他们,另一个原因是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王希怡:在欧美很多国家,除了“脸书”外,像LinkedIn、“推特”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它们在不同年龄的群体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比如说“脸书”用户的年龄层最广,Instagram用户更年轻。年轻人是潮流的开创者和推动者,等到父母辈跟上了,年轻人又另起山头。这似乎也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规律。
刘汉振:对,“脸书”创立初期就是一个针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中老年人加入“脸书”是相对后期的事情了。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代际差异的问题,英语世界里说的“千禧一代”和“Y世代”,就是完全在互联网世代里成长起来的,类似于我国的80后和90后。但是,大部分的50后和60后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赶上互联网的新潮流。父母和祖父母大量涌入社交网站,在我国一样存在,很多中老年人也已经在使用微博和微信等。
叛逆期孩子重隐私
蒋林:说到老年人玩社交媒体增多,确实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随着宽带接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操作难度的降低,老年人参与社交媒体的激情也随之高涨。另外,这与媒体宣传似乎也有一定关系。有多个报道指出,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从而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有益影响。况且,现在年轻人都在玩社交媒体了,老年人再不玩不就无法和他们沟通,代际鸿沟不就更明显了嘛。
王希怡:我觉得社交媒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介入,给人际互动关系模式带来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令沟通更及时;但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尴尬,像争吵、拉黑等。简单来说,社交媒体就是双刃剑。
刘汉振:就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屏蔽甚至拉黑长辈的问题并不难以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在形成独立三观,往往表现得有些叛逆,他们也需要一定的隐私和个人空间,这在过去表现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现在表现为在社交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中把父母拉黑。
蒋林:我同意,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更需要“独立”的领地和空间。他们不希望因为异性关系,或者怪异的服饰而被父母追问,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转移阵地了。
王希怡:另一方面,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的圈子当中会饰演不同的角色,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一个在公司群里雷厉风行的经理,在同窗好友群里可能是个“逗比的活宝”,若这两个不同的圈子在社交媒体上重合,这个人就很尴尬。所以,我理解这种界线需求,没有界线,也就不存在圈子了。
其实爷爷奶奶们也没必要为被孙子“拉黑”而伤心。等到爷爷奶奶们在社交媒体上有了自己的圈子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可能也不一定想被孙子孙女看到,说不定他们会主动“拉黑”孙子孙女。
东西方亲子关系有差异
刘汉振:东西方的亲子关系还是略有差异的。近几十年,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中国的亲子关系,许多年轻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父母通常用本人账号甚至“马甲”账号伪装成陌生人进行围观,较少直接干预孩子的个人生活。中国的父母则常常对孩子有过于紧密而琐碎的关注和嘘寒问暖。
王希怡:东西方父母在这方面的确存在文化差异,很多西方父母更尊重儿女的独立个人空间和隐私,很多东方父母对儿女的关切之情则更强烈一些,总想知道多一点子女的情况。
蒋林:“尊重个人隐私”一直为西方人所重视,中国人其实也在慢慢向这方面看齐。我觉得,中国父母对孩子该放手的要放手,该尊重的要尊重,特别是孩子的隐私权要尊重,给孩子信任,孩子也会反过来尊重你、信任你。
善借社交媒体促进亲情
刘汉振:我注意到,许多中国80后青年都会主动教父母使用微博微信,希望父母能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生活和丰富资讯。
蒋林:与老一辈分享新科技成果,从而让全家人都体验到新沟通方式的便利和乐趣,这的确是好事。社交媒体运用好了,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渠道。
王希怡:对啊,我看到很多贴心的子女会注意随时给父母发送天气变化、交通状况等生活信息,很多家庭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建一个独立的家庭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子女都在群里面,像这样既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又有表达关心的互动,是最理想的。
刘汉振:言外话,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是用心良苦的。但我个人觉得,现代的中国父母也应该学会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避免孤注一掷地将精神寄托放在孩子的身上。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李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