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97岁抗战老兵回乡 能用英语报出战机型号

28.10.2014  11:35

  马骏风(左一)仔细翻看地名小册子,找起老地名

  朱亚泉参加活动很开心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摄

  朱亚泉,97岁,1937年离开家乡杭州。马骏风,93岁,1939年离开家乡诸暨。如今,他们都定居南京。刚刚过去的周末,两名在外漂泊了70多年的游子,受邀前往杭州,以抗战老兵身份,参加一场名为“致敬抗战老兵”的聚会活动。当耳边响起熟悉的乡音时,两位老兵眼眶湿润了。

  乡情

  一到家乡,他就打听起老地名

  “接到邀请后,爸爸很高兴。以前都是坐着看书,这几天天天练走路。”朱亚泉老人的女儿朱慧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已经20多年没回过杭州,得知有机会回去,天天盼着。

  朱亚泉回忆,当年的杭州没多大,路两边建筑也很少。1935年,他进入位于笕桥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7年,“八一四空战”发生后,朱亚泉作为技术人员,被航空委员会调到南京第一飞机修理厂,专门指导工人修理飞机。

  抗战期间,空军机械士朱亚泉辗转多地,“伺候”了8年飞机。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南京,定居至今。“20多年前,我回过一次杭州。”一路上,老人一直盯着窗外,感叹家乡变化大,自己一点都认不出来了。

  昨天早晨5点多,朱亚泉早早起床散步,遇到稍微年长些的人,就问对方是不是本地人,然后打听自己记忆中的那些杭州老地名。

  遇到同乡,他聊得不亦乐乎

  相比起朱亚泉,马骏风回浙江机会比较多,因为在老家诸暨,他还有一些亲人,“我经常回老家,前年还回去了。”当然,这次能以抗战老兵身份回到浙江,对于老人来说,还是第一次。

  “诸暨离杭州很近,到了杭州,就相当于回家了。”马骏风说,在当地志愿者中,一名叫张钟林的先生就来自诸暨,他的父亲也曾是一位抗战老兵。对那段历史的熟悉,加上语言相通,让张钟林和马骏风特别有话聊。

  1939年,马骏风考入中央军校第7分校第17期,后随队伍从金华出发,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进入陕西。后来,他成为一名空军测候士。上世纪50年代中期,马骏风定居南京,并成家立业。一生漂泊,当年的年轻士兵已成白发老人。不过,马骏风不曾改变的,是一口地道诸暨话。在南京,因为能听懂的人少,他几乎不说家乡话。到达杭州后,马骏风可是过足了一把瘾,和老乡们聊得不亦乐乎。

  荣光

  老兵发言赢得一片掌声

  其实,更让两位老兵感动的,是来自志愿者们的关爱。昨天,在这场由杭州“我们爱老兵”公益网组织的“致敬抗战老兵”活动中,作为身在南京的浙江籍老兵代表,朱亚泉和马骏风受到热烈欢迎。组织者为两位老人佩戴绶带和勋章,让他们和其他40位老兵共同接受大家的敬意。

  活动中,97岁的朱亚泉还主动找到“我们爱老兵”公益网负责人吴缘,“申请”到了5分钟的发言时间。老人想在父老乡亲面前,讲讲自己在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经历。

  “飞机打光了,杭州为空军做了很大贡献!”站在台上,朱亚泉十分激动。当他用流利英语报出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生产的战机型号,引来全场一片惊叹和掌声。

  朱亚泉口中的“飞机打光了”,指的就是1941年空军五大队遭遇敌机后的一次惨烈的战斗。而吴缘的父亲吴其轺,就是五大队的一名英雄飞行员,他曾击落过5架敌机,数次死里逃生。

  就在10月2日,由现代快报和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举办的老兵聚会活动结束后,马骏风老人曾将一封感谢信交到联盟负责人钱肖松手里。昨天,得知马骏风来到杭州的消息后,诸暨的志愿者们陪着同为诸暨籍的87岁老兵杜今悟,专门来到老人的座位前看望他。“以前,我只知道父亲有这么一段经历,从不敢想他会获得这样的认可和关注。”老人的女儿马若君说。

  期望

  给老兵更多关怀

  昨天中午,朱亚泉还偶遇了一位抗战老兵。他叫林士瀛,97岁,出生在杭州,1943年加入远征军。一聊,朱亚泉才知道,两人可以算得上是老街坊。老人们越聊越开心,像是老友离别多年后重逢。

  杭州之行中类似的惊喜,弥补了朱亚泉和马骏风早年背井离乡带来的缺憾。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回家看看”几乎成了抗战老兵们无法完成的奢望。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南京浙江籍老兵受邀回乡的顺利实现,得益于两地志愿组织的通力合作与资源共享。钱肖松说,明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志愿者,他们会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兵,回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情感上给老兵们更多关怀。

  吴缘表示,下一步,他计划把这份爱心散播出去,以实际行动去关爱杭州以外,比如南京等地的困难抗战老兵。(付瑞利)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