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倾尽所有重建鼓楼幼稚园

08.12.2014  12:35

  抗战胜利后倾尽所有重建鼓楼幼稚园

  抗战胜利后仍不忘“幼教”初衷拿出两万元积蓄重建鼓楼幼稚园

  

  1945年9月,抗战胜利不久,陈鹤琴就赶赴南京。看到原本属于孩子们的温馨天地如今沦为一片废墟,他痛心不已。不忘在南京建幼教实验园地的初衷,陈鹤琴想到了重建鼓楼幼稚园。

  在上海任职的陈鹤琴,每月定期来南京指导工作。他几乎倾尽所有,拿出平时节省下来的两万元钱,又从上海聘请了周淑钟、王若昭两位老师,并任命周淑钟为园主任。

  “复园后的鼓楼幼稚园,起初只有7个幼儿,但经过陈鹤琴和周淑钟、王若昭的不断努力,到1947年入园幼儿已达200人。”现任园长崔利玲在校史馆中,指着一幅幅老照片和史料向记者娓娓道来。

  复园后的鼓楼幼稚园仍是幼儿教育的实验中心,以陈先生15条主张作为指导,教育教学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逐渐治愈了战争留下的创伤,鼓楼幼稚园又重现了昔日的辉煌。194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基础教育研究会各国代表团来园参观。1948年4月,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来园拍摄电影《民族的幼苗》。同年7月4日,《中央日报》以半版刊登了建园25周年的报道和照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全国33个幼教团体纷纷来园参观、学习,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做一座灯塔的信心,发放光明,照见自己的前途,同时又照耀他人,照耀社会,造成光明的世界。”这是陈鹤琴先生当年发出的号召,也是他心田上种下的一个光明的梦想,他希望教育者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发掘出他们内心的美好与光亮。

  如今的鼓楼幼儿园,经过91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处处焕发着生命力。温暖的阳光照射在校舍上,橱窗中挂着孩子们的画,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歌声,一切安稳而美好。走过校园门廊,伫立在陈鹤琴先生像前,望着背后青灰色四方砖小楼房的陈鹤琴纪念馆,才恍惚碰触到这座幼儿园的沧桑往事。

  幼儿园和这里的孩子们,正如陈鹤琴先生描摹中的样子,安静而有力地发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