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水利改革发展”系列报道(四)

19.11.2015  13:37

农村美不美,先看路和水。地处淮河尾闾、里下河水网地区的盐城市,拥有大大小小农村河道约14万条,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都”。近年来,亟待改善的农村水环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再现“水流清畅、岸绿整洁”的乡村水景,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

农村水环境整治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市水利局局长嵇红梅  表示,“这既是发展所需、民生所向,更是水利人职责所系。我们将加快推进农村河道整治进程,努力将每一条河道都打造成美丽的民生画卷,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聚焦“1+9”,三年行动再发力

全市农村河道总淤积土方达3亿方,加之一些河坡耕翻种植严重,每年农村河道淤积土方还在不断增加,给汛期行洪、农业灌溉带来了隐患。

面对日趋恶化的农村河道环境,怎么办?

2014年底,盐城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决定开展全市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市水利部门拿出了《盐城市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和各县(市、区)专项配套实施方案,最终形成了“1+9”一揽子行动方案。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整治240条大沟、1375条中沟、1886个村39194条小沟(生产沟),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实现全覆盖,全面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

今年,盐城市将农村河道整治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资金10.4亿元,疏浚土方6085万方,占年度任务的122%。市水利局总工程师仲跃介绍说,“盐城市在全省首家制定了地级市农村河道轮浚标准,首先提出了对大、中沟实行轮浚,对小沟进行集中连片、整镇整村整治的治理模式,确保需要疏浚的农村河道一条不漏。”在整治过程中,盐城市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疏浚河道的传统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打出了疏浚、连通、控排、清洁系列“组合拳”,拆除坝埂2777处、废桥涵闸站621处、违章搭建4013处,集中整治清除河面水草、垃圾202万平方米,建设镇村污水处理厂15座、污水管网386公里,农村改厕32620处,处理畜禽养殖场粪便乱排1871处。

目前,盐城市还结合农村河道整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四位一体”+“网格化管护”,长效管护全覆盖

盐城市从2003年开始启动农村河道整治工程,总结推广了以堆养堆、以河养河等“十种模式”,给每个村都发放了《全市村庄河塘长效管护百例汇编》。但很多地方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管护责任很难真正落实。

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怎么管?

长效管护是一个费钱费力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或是“扔包袱”都是不现实的,必须全社会一盘棋,政府和基层群众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河道的“水清岸绿”。

在启动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后,盐城市针对农村河道管护工作中“污染源难控制、责权利难统一、管护报酬难落实、保洁意识难提升”的四难问题,统筹考虑农村环境管理,实施“四位一体”顶层设计, 积极推广道路、河道、垃圾、绿化一体化管理。同时,盐城市还提出,以村为管护主体,落实长效管护责任,构建网格化管护网络。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河面无垃圾倾倒,无畜禽粪便排放,无秸秆倾抛,无有害水生植物,无漂浮物,无污水超标排放;河坡无垃圾,无乱建乱堆乱挖,无放牧,无乱种乱垦,树木植被无损坏;河道无行水障碍物,无阻水高秆植物,无挡水圩堰、坝埂。

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化运作的原则,东台、大丰等地组建了586个、2539人的管护队伍,率先建立起“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的体系。其他地区也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形成了农村河道长效管护不同的特色亮点。阜宁县按照定人、定岗、定范围、定职责、定报酬的“五定”要求,推行行政村“5+1”管护人员,平均每个行政村落实5名保洁员、1名清运员,全县建立1909人的河道保洁队伍;建湖县梅苏村、射阳县靠渔湾居委会等村居在村规民约中强调,村民要积极参与河道等环境管护工作,自觉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响水县把全县已疏浚的36条河道分为6个片区包干,实行片长负责制,划片包干,定人定段,不留盲点。

 

创新机制,河道管护迎“活水

建湖县李夏沟,河道有鹅卵石和沙滩,岸边有花园与景点,古村、民俗等特色凸显,成为生态治理样板河道和水乡风景线。通过治理,盐城市如今有不少农村河道像李夏沟一样,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水生态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善。

要实现水长清、岸常绿、美景常在,管护的钱从哪里来?

盐城市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资金筹措政策,为河道管护引来资金“活水”,有力增进民生福祉。

财政补一点。盐都区政府落实县级河道管护经费3000元/公里,其中区财政奖补60%,镇(区、街道)财政承担40%;乡级河道2000元/公里、村级骨干河道1000元/公里,区财政和镇(区、街道)财政各承担50%,并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经费中每村(居)各安排河道保洁经费1万元。

镇村拿一点。大丰区大中镇恒北等村对河道落实专人管理,保洁人员工资由镇村承担,确保河道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大中镇还主动要求扩大河道管护范围,在市骨干河道基础上增加了50多公里乡属河道,长效管护标准与骨干河道一致,管护资金由镇级财政负担,农村水环境做到了水体清澈、景色优美。

部门帮一点。整合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相关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建湖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河道管护、农路保洁“三合一”管理模式,每年投入的保洁经费达1300万元。射阳县兴桥镇委托镇城管队对陈李线、岗合线沿线的47条大中沟进行集中管护,减轻了财政压力。

村民筹一点。响水县开发区开城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并把筹集资金的过程,作为群众自觉参与整治过程和珍惜整治成果的再宣传再教育过程。亭湖区黄尖镇花川村把疏浚后的河道和沟塘两侧绿化“捆绑”发包给村民承包,在河道圩堤种植经济林木,拉网养殖水产,有效解决了管护资金的瓶颈。

社会捐一点。阜宁县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捐资350多万元用于地方河道整治。在财政补助、镇村自筹的同时,各地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投入,努力让更多的农村河道重现碧波荡漾、人水和谐的美景,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供稿:盐城市水利局 史长森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