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聚民心护古城 文化沧浪演绎吴文化独特魅力
中国江苏网2月15日讯 “笃笃笃卖糖粥”,姑苏区沧浪街道和区文化馆联合创作的群舞《忆糖粥》大年初一晚8点,亮相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一声声纯正的苏州叫卖,通过湖北卫视等30多家电视台,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近500家网络媒体,在全国观众面前唱出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沧浪街道的文艺作品第一次登上大舞台。地处千年古城的中心地带,沧浪街道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历史遗存荟萃。为此,街道充分挖掘吴地民俗传统,创作出《渔家傲》《花香鼓舞》《忆糖粥》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先后获得江苏省群众文艺最高奖“五星工程奖”、江苏省舞蹈新人新作、江苏省舞蹈艺术的最高奖“莲花奖”等多项荣誉。
“地处古城区,要以文化为引领,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街道各项工作中去。”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云介绍,近年来,街道立足区域特色,以发展群众文化为出发点,培育夯实群众文化基础;以文化渗透为途径,培育文化粘性凝聚民心;以文化传承为落脚点,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古城保护,作为古城特色街道的发展软实力日益提升,“文化沧浪”品牌也愈发响亮。
路径①挖掘文艺人才建立群文人才库激发居民文化热情夯实群众基础
《忆糖粥》舞蹈中,来自桂花社区的90后社工孙志斌担任领舞。演出中,他将卖粥翁这一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表演水准丝毫不逊于专业舞蹈演员。事实上,整个舞蹈中的16名青年演员,都是街道文联艺术团的舞蹈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
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郑云介绍,街道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非常明确——“文化沧浪”的品牌要叫得响亮,离不开居民群众。“只有发动和引导辖区广大居民参与,文化事业才能接地气,落地生根。”
而要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头人。为此,街道从辖区社工、居民中挖掘出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人才,建立街道群文人才库;并以他们为核心,吸引居民参加,组建居民文艺团队,搭建排练、演出平台。如今,街道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批居民文艺团队,在街道打造的微舞台上,轮番上台演出。
“居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有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街道搭台,居民自己就把戏给唱了。”郑云介绍,已举办了两届的“文化沧浪”微电影节,最初就是由社区居民取材社区故事,自发拍摄了一部微电影。随后,其他社区居民不甘落后,陆续跟进,才有了如今沧浪“草根红毯”的盛名。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筑牢了,街道的文化事业发展也事半功倍。有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团队,街道和区文化馆合作,请来专家,立足吴地风俗,帮助这些团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这就好比一座金字塔,塔底是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扎实而稳固,才能层层而上,而《忆糖粥》等一批优秀作品,则是塔尖闪亮的明珠。”
路径②
以文化聚民心形成向心力建立覆盖各个领域的文化体系
去年的街道首届“沧浪好社工”杯社会工作案例汇演上,西美社区党委书记王翠珍扮演一位来自苏北的中年阿姨,骑车撞倒了苏州阿婆,在社工的协调下和共建单位的资助下,纠纷得以顺利解决。社区用邻里文化、用温馨温情感染外来人员,帮助她融入社区大家庭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反响热烈。
社区里人群复杂,邻里总有些磕磕碰碰、矛盾纠纷,如何营造出大家庭的氛围?街道将着眼点锁定在了邻里文化上。街道从社工民情日记中挑选优秀案例,由社工自导自演,以小品的形式集中展示,让居民们看到了社区里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困难相帮的真实故事。无形中,和谐和睦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
2014年,街道的邻里文化建设再出创新之举。当年4月,街道在辖区各社区陆续为企业退休人员举办集体退休仪式,佩戴大红花,敲锣打鼓走红毯,荣归社区。这让他们感动不已,不少人后来都成了社区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发挥余热。目前,“大红花”品牌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感染力强。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街道也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各项工作中。除了以邻里文化引领社区建设之外,街道党工委还将以积极向上和拼搏奉献为代表的党建文化渗透到辖区企业中,为企业提供发展强大的精神力量;拍摄廉政微电影《重阳》,讲述情与法的碰撞,在辖区培育起浓厚的廉政氛围……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立介绍,目前,街道已经培育形成了邻里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等覆盖各项工作的一套群众文化体系。通过文化育人,产生粘性作用,将辖区各个群体紧密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心力,推动街道的发展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路径③培育居民传承文化的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提升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1月初,在市文明办开展的2015年度社会志愿服务引导扶持项目评选中,沧浪街道益泉古井服务队志愿服务项目《守护苏州水城的灵性》获评一类项目,获得2万元扶持资金。市节水办还赠送给服务队一套清淤设备,大大提高了古井清淤的效率。
辖区各群体的文化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如何有效引导利用?“不能简单安排两场文艺演出,特别是作为古城街道,文化传承尤其重要。”郑云介绍,地处古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古城保护是沧浪街道的工作重点。在他看来,古城保护、文化传承,关键在人,“有人传承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郑云告诉记者,在街道的积极引领下,辖区的文化热情正逐渐转化为文化自觉,居民保护传承古城文化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古井服务队就是其中之一,由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辖区单位在职员工组成的服务队,义务给辖区100多口古井进行维护和清洗,并开展“古井日志”“古井山海经”等系列活动,保护古井文化资源,美名远播。
而在文艺创作方面,街道也立足于文化传承,以吴地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为素材,与区文化馆联合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化精品,如2012年创作的舞蹈《渔家傲》演绎了太湖渔民们的生活,2013年创作的《花香鼓舞》取材自江南一带的民间舞,2014年创作的《粥担与老人》则再现了骆驼担制作和苏州叫卖两项非遗项目。
年初的市两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列入2016年立法计划,古城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郑云介绍,作为古城保护的重点区域,今后,街道将继续引导辖区居民群众,围绕道前片区和府衙文化这一核心,为做好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出力。(记者吴秋华顾志敏苏报通讯员张晓婷)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