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普法惠民 打造“法治苏州”

27.08.2016  05:36

从“一五”到“六五”,苏州以法治惠民为核心,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融合创新为动力,普法宣传以其多样形式和超乎想象的速度,在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姑苏大地传播。

把法治精神融入了市民生活,这是苏州摘得全国普法先进城市奖牌的‘密码’。”苏州市司法局局长朱正说。

 

多方联动,普法机制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5月16日,苏州相城区纪委、组织部、区治区办、区法宣办、司法局、法制办联合对2016年度第三批非人大任命的21名领导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内容涉及宪法、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是苏州市以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为抓手,促进领导干部将尊法、学法、用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倡导“让法治成为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普法任务。

2015年9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苏州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在国家机关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并将其纳入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工作融合,与市文明办密切联系,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将重大法治宣传活动纳入“家在苏州”系列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互联网协会协调,联合13家新闻媒体和26家法治宣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苏州市新媒体普法联盟,放大新媒体普法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确保了普法信息的有效传播。

 

整合资源,借力激活法治文化一池春水

生活在苏州城乡,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身边的普法形式精彩纷呈,法治元素处处可见。不经意中看到的街景,商场、公园、车站,甚至农贸市场里,朴实的法治条文跳入眼帘,让严肃的法律更接“地气”,直抵群众需求。

多年来,苏州注重整合资源力量,多措并举,强势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市法治办、市文广新局、市气象局、市邮政局、市文联等部门,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交通银行等企业密切配合,集中打造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法规解读、法律咨询等“四大平台”。

为让法治文化更具活力,2012年,苏州聘请6位专家学者担任市法治文化建设顾问,发挥顾问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参谋、智囊作用;组建市、区志愿者、普法成员单位、教育系统、法学专家等在内的13个普法志愿者大队,提升普法工作社会化水平。

积极动员并借助社会力量,采取文化、司法部门牵头,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企业和民间文艺骨干参与的模式,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全市连续四年举办元宵法治灯谜竞猜活动,形成品牌。2012年举办首届法治文化节,开展家庭学法大赛、在校生模拟法庭大赛等10项活动。2014年,全市举办以“繁荣法治文化,促进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法治文化节。2015年,组织开展以“让法律走进市民生活”为主题的法治文艺巡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励引导和扶持法律、文化、宣传等方面专家参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如,张家港的法治书法和民间艺术品,常熟的普法电视栏目剧,太仓的法治微小说和麦秸画,昆山的法治微电影,相城区的“画说宪法”公益广告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普法作品。

 

打造“智慧司法”, 法治宣传阵地实现城乡全覆盖

按一下电视遥控器,常用的法律法规一查便知,全市律师的资料一目了然,还可以观看普法短剧……这是苏州智慧社区“法律超市”给百姓学法带来的全新变化。

常熟市在全国首创“法律超市”,在寓教于乐中,让群众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沙家浜镇朗城村村民杨金奎说:“通过这个平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了解法律知识,享受法律服务,就像身边带着个法律顾问一样。

六五”普法以来,苏州紧扣时代脉搏,在传统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普法利器,运用门户网站、户外显示屏、公交TV、地铁视频、手机终端等载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传播,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互联网+普法”品牌。同时开通线上“e同说法”App和“苏州普法”微信,“苏州普法”在中国司法行政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e 同说法”App连续两年被评为“家在苏州”主体品牌优秀项目奖。

与此同时,苏州还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把有关普法重大活动策划组织、重点人员系统法律知识宣讲、法律知识宣传品的开发制作等委托有关文化传媒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把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培训、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推广、法治宣传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等四个方面正式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清单。

目前,苏州市区和10个县级市(区)、95个镇(街道)的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绝大多数村(社区)和部分行业条线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其中较大规模的各类阵地200多个,5年共命名“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56个,创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1个,提升了“法治苏州”建设的水平。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