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争议中生存:希望天下无假

23.03.2015  16:04

  中新社长沙3月15日电题:“职业打假人”争议中生存:希望天下无假

  中新社记者李俊杰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一年就一天,而对素有“长沙王海”之称、66岁的专业打假人喻晖来说,天天都是“315”。

  1994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发。1995年,打假第一人王海开启了中国民间消费打假维权时代。

  这一年,在长沙创办美容美发职业学校的喻晖因为采购了伪劣的教学器材,办学血本无归,欠下了10多万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还险些酿成事故。

  被假冒伪劣产品逼上“梁山”的喻晖受王海事迹启发,开始研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在1996年3月15日有了第一次打假经历:在长沙某百货大楼花360元买到了贴牌伪劣的不锈钢系列产品,只用了两小时依法拿到翻了一番的货款赔偿金720元。

  尝到甜头的喻晖索性“改行”,一头扎进了打假维权行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一批个人打假索赔者相继涌现。

  通常情况下,打假维权人士在发现“问题食品(商品)”后,首先会选择与商场、卖家或生产厂家交涉,协商不成再找当地工商部门,若再未果,则采取起诉方式。也有打假人士在购买到问题商品后,直接向工商部门投诉,由工商协调处理。后者是喻晖惯用的维权方式。

  最新数据显示,在各地法院共受理涉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至少有90%的案件是职业打假人要求消费赔偿的案件。

  “职业打假人”也因曝出多起敲诈勒索丑闻备受争议。作为坚持了19年打假的“不倒翁”,喻晖有他独到的生存诀窍:坚持学习,在法律框架内实行打假索赔,“从不越雷池半步”。

  与喻晖相较,今年41岁的长沙打假人黄平国更为“生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