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体检”结果出炉:有机质增多,江苏的地“肥”了

09.12.2015  08:13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10月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专家,分两组赴各地检查《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实施情况。12月上旬,检查结果发布。结合这一调查结果,记者采访了省农委有关专家。

   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耕地质量的核心是土壤肥力,而土壤肥力的最主要指标是土壤有机质。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呢?镇江市丹徒区农委副主任孙永忠结合该区十里长山生态农业园给记者作了讲解:这一生态园以前是丘陵岗坡地,地力贫瘠,农民种点山芋和玉米,基本靠天收。生态农业园开建之初,在平整土地的同时,还从外地运来大量有机肥撒到地里。种下果树和茶树的第二年,原本黄巴巴的泥土变黑了,田垄上冒出一层浅浅的青苔,“这就是有机质含量增加的结果,地力培肥了。

  省农委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管永祥告诉记者,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将土地出让金省级集中部分的30%用于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有上亿元资金用于商品有机肥补贴(省财政每吨补贴150元);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去年还田率达46%,今年可达50%,这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与上一次土壤普查(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果相比,现在我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千克多了6.7克,增幅达42.7%,土壤中氮、磷含量提高,肥力明显提升。根据国家设定的地力等级,我省耕地等级稳中有升,总共6900万亩耕地中,高产田(稻麦两熟的吨粮田)达3400万亩,比2010年增长8%。正因为地力变肥,使得耕地产出能力显著增加,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在望。

   耕地质量总体安全

  近年来,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闻不时出现,我省的情况如何?管永祥说,总体来说,我省耕地环境质量可控,处于安全状态。

  包括重金属污染预警在内的耕地环境质量结果是如何得出的呢?据介绍,我省有3600万亩耕地属于“米袋子工程”,150万亩耕地是“菜篮子工程”,粮田每3000亩、菜地每1000亩设一个监测点,定期检测;如发现有重金属超标等污染现象,就加大检测密度。三年多来的检测结果表明,95.5%监测点所检测的土壤处于安全状态。

  那么,对其余4.5%有问题的耕地如何处理呢?管永祥说,土壤重金属超标了,耕地上的农作物会不会也重金属超标?什么作物容易被重金属污染“感染”、什么作物不会被“感染”?这些问题也是这些年来的检测重点之一,已检出重金属超标的作物,目前正报送农业部下属的土壤风险评估中心,下一步将按照评估结果对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实施不同方案的修复。

   藏粮于地需改流转规则

  记者采访中经常问一些种粮大户,会不会在提高地力上下本钱?大多数大户的回答是否定的。由于土地流转周期较短,短则两三年,长的也不过五六年,因此基本上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消耗地力。

  “这的确是耕地质量保护中遇到的大问题。”管永祥说,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大家发现,农民对自家的承包地很爱惜,有机肥的施用量较多,而经流转的耕地则很少施用有机肥,大量施用化肥。省内一些地方的农业部门对田块流转前和流转期限满后的地力作了比较,发现多数地块流转期满后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明显降低。这就要求各地改进土地流转规则,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同时签订土壤肥力承诺书,流转期满后如肥力下降,流入方要对原承包者补偿,如果肥力增加,则由当地农业部门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中的考核机制给予奖励。下一步,省耕保站将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轮作休耕提上议事日程

  由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今年以来,国内粮价走低、仓容爆满。有专家指出,多年来为了追求粮食高产,土壤高负荷运行,已经“疲惫不堪”,目前正是让耕地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

  我省农业部门也有这样的计划。初步设想是对一些中低产田和补充耕地实行轮作休耕,原来的两年稻麦四熟,可以改为三熟,即两季稻一季麦,另外一季不种粮食,改种绿肥。绿肥品种可以是蚕豆、豌豆等豆类品种,也可以是秧草等蔬菜品种,一来可有适当产出,二来这些品种是理想的绿肥。

  当然,轮作休耕牵涉到一个补贴问题,尤其是那些被流转的耕地,如果减少一季粮食,就意味着其中一年最多只能保本,因此不能行政命令,只能靠政策引导。管永祥透露说,初步考虑在昆山试点轮作休耕,试点之后,拿出对轮作休耕的田块的补贴标准方案。在试点休耕轮作的同时,农业科技部门需要研发土地快速培肥技术,将更多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这样才能真正藏粮于地。

  本报记者 朱新法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