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求职,遭遇“名校出身”门槛
新华报业网讯 眼下正是研究生招生调剂和面试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向记者吐槽,一些高校特别看重“出身”,或明或暗设置“非211、985不要”之类门槛,这让不少寄望考研改变命运的非“名校”考生感觉“很受伤”。
李欣本科就读于南京一所“双非”学校(即非211非985),今年考研通过分数线,但第一志愿未被招生单位录取,按规定可以参加网上调剂。李欣联系了省内多所大学,都被婉拒,对方或委婉表示调剂生要考虑“优秀生源”,或明确表示只接受985高校考生,这让李欣直呼“太不公平了”!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南京多所高校在2016年硕士研究生调剂通知上注明:优先接收“双985高校”的优秀调剂生;有的学校甚至明确“双985高校”是申请调剂基本条件。所谓“双985”,即考生本科就读于985工程高校,且报考的是985工程高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而实际上,这些招生高校有的自身也不是985高校。
记者就此咨询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老师。他告诉记者,考虑到招考工作效率,开出一些“附加要求”择优录取,这种做法目前在高校招生、单位招聘中其实很普遍,不足为奇。
省外一所高校的章姓副教授坦陈,现在高校招聘看第一学历的风气愈演愈烈,“我自己就因为不是985毕业求职时屡屡被拒”。他曾经一心想到南京高校谋职,因为自己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丰硕,授课能力也得到普遍认可,但最终还是因为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而失去机会,能进现在外省这家211高校也纯属侥幸。从今年开始,他所在高校也开始要求第一学历至少“211”了,学院想引进一位颇有成就的副教授,也因此不得不搁浅。
耐人寻味的是,章老师现在自己招收研究生也会偏爱985、211高校考生。“我个人觉得985、211的学生普遍比较有上进心,素质比较整齐,并不是说非名校的就没有好学生,但相对比率低一点。考虑到就业,导师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将来竞争力更强一些。”
眼下的就业招聘中,不少人们眼中的“好单位”在报考系统中也设置了“985”“211”硬杠杠,没有这名校文凭连名都报不上,更不用说获得竞争机会了。即便进入面试,“双非”学生也更容易遭遇淘汰。
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胡建平说,学历歧视跟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几大招聘歧视之一。近几年来,我省采取多项举措引导招聘单位拒绝粗陋的人才选拔方式,“英雄莫问出处”,中心组织的招聘会不允许单位把毕业生母校分成三六九等。985、211高校,包括一本、二本、三本,这些标签源于过去行政权力的分配。现在全国不少省份在高考录取中取消了一本、二本的划分,让所有本科院校平等竞争。
也有专家表示,将学校分类评等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世界上不少名校就是在差异中脱颖而出的。美国大学至少可以分为10种类型,招生或就业对学生各有青睐。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目前“985”“211”不是按照社会差异性需求和教育规律来分类划分的,而是计划经济下按照行政管理模式进行院校分类管理,这也引发出一些“985”“211”院校的差专业也能招到高分考生的怪现象。在专业无差别的情况下,看学校牌子录取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副处长韩冰教授认为,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历含金量较过去有所降低,考研对于不少非名校学生来说如同“第二次高考”,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无可否认,目前的名校划分有其局限性,很多非名校同样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有很多优秀教师愿倾囊相授,给予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更多锻炼机会与资源配置。对那些有心向学的优秀学子,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非名校学生也须正视师资等软硬件方面的客观差距,尤其应意识到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从自身找原因,积极进取,而不是怨天尤人。
记者注意到,这两年南京一些本二、本三院校,比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理工紫金学院等高校考上211以上高校研究生的毕业生都在150人以上,三江学院每年毕业生中有10%选择继续升学。“每个导师都希望招收到勤奋好学、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只要足够优秀,无论是就业还是读研都会赢得青睐。再则,进入高校后学生发展也面临分化,关键还是看学生自己的努力。”三江学院校长助理、高职院院长郭彬说。
本报记者 杨频萍 黄红芳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