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胃病”治不好病因在“心”
近日,周阿姨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可她这个“病”似乎与心理二字毫不沾边。她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年都会有数月反复感到上腹胀痛、嗳气、泛酸的现象,没有胃口,早饱、恶心、喉咙堵塞感,严重时还经常伴随心慌、头痛,失眠。反复发作的“老胃病”让周阿姨体重下降了十余斤,人也消瘦了不少,家人很担心,几乎看遍了当地所有医院,多次做过全身检查,仅仅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是服用过很多消化科药物,就是不见效,周阿姨坦言,自己非常痛苦,成天唉声叹气,多思多虑,总认为自己得了胃癌,只是大家瞒着她,经常失眠,有时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
周阿姨告诉记者,今年,家人带她到南京找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专家林琳主任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中医科专家魏睦新主任看病,两位专家都给出了一致的诊断,建议她到临床心理科看一看。专家的推荐让周阿姨非常疑惑,治疗胃病怎么会看心理科医生呢?带着疑问,她到了临床心理科就诊,接诊的是副主任医师李勇,经过询问了解,李勇诊断她是功能性胃病,当告诉她功能性胃病的临床特点时,她和家人才确信看对路了。李勇根据周阿姨的情况对症开了一些抗抑郁、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服药半个月以后,困扰周阿姨十几年的老胃病症状居然消失了一大半。
据李勇副主任医师解释,功能性胃病是综合医院临床心理科常见病之一,消化科也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生理功能失调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常常受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其发病与精神、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42%~61%的功能性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仔细询问病史,往往可以找到精神诱因,而周阿姨自幼性格内向、敏感,多年来夫妻感情不佳,经常生闷气,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婆媳矛盾多,于是“胃病”越来越重。
李勇告诉记者,经常有人说“我气得胃疼”、“我气得不想吃饭”,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大脑的情绪中枢会发生功能紊乱,紧挨在一起的植物神经中枢就会受到影响,发生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其中控制胃肠的植物神经最容易发生失调,从而影响胃肠蠕动功能,消化液分泌减少或过分增加,容易出现胃部疼痛、泛酸、以及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有科学家称胃肠是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结构的改变,职场中人、白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烟酒刺激、酸辣刺激等外部刺激,同时,白天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胃口大开,常吃夜宵,又会扰乱人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为诱发功能性胃病提供了条件,如果不及时用药或者坚持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有可能转变为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成为“大胃病”。
李勇副主任医师提醒广大患者,功能性胃病的治疗关键是看对科室,重在综合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已经导致胃肠炎症的患者要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紊乱使病情加重甚至耐药。治疗存在心理诱因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对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调节治疗。对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需选择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侯雨萌华琳月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