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助餐点好事不好办 部分助餐点开业数年实际顾客寥寥
新华报业网讯对于那些独居或早年丧偶的老年人而言,“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很多人每天都要烦心的事。面对老龄化越发明显的时代背景,为让这部分老龄人群享受到幸福的晚年生活,江苏省计划在三年推出400个日间照料中心、6000个老年助餐点。在南京,不少基层社区已经建起了规模不等的类似机构,记者连续数日探访了解到,对于这些普遍受到老人们欢迎的“家庭外食堂”,各助餐点经营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助餐点甚至开业数年实际顾客寥寥。看来,把好事办好不容易。
老人欢迎吃饭同时还能唠嗑
“今天有大排呀,伙食不错!”今天中午11点多钟,在淮海新村的一家老龄助餐点,刚刚还在和其他老人聊天的张阿姨立刻停止了聊天。都说老年人健康饮食应该少吃肉,但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老年人,尤其是身材偏胖的男性,大多好肉这一口,有的甚至还会抱着小酒壶酌上几口。“中午还好,晚上那一顿一定要吃点有油水的,不然夜里老起夜。”已经习惯在傅厚岗助餐点吃午饭的陈大爷说。
一大荤、一小荤、一蔬菜、饭和汤管够,碰上喜欢吃的菜,和服务员稍提示下,一般都会多来点……连续数日的探访,无论在鼓楼区、建邺还是秦淮区,已经运营的老年助餐点里,类似标准套餐几乎是标配,价格方面差异也不大。收费最低的8元,最高的12元。考虑到部分老年人不同的饮食需求,在个别老年助餐点,甚至提供了几档不同配置的午饭,最贵的15元一份。不仅多了一个大荤,还颇讲究健康饮食,有粗粮提供。
家住南秀村的沈婆婆告诉记者,自己老伴去的早,一双儿女早已成家,一个去了国外,另一个虽在南京,但住的地方开车要半个多小时,加上平时忙工作,日常都是自己过。“一个人吃饭管饱就行,煮个稀饭、下个面条、打个菜汤配点面食、鸡蛋是常有的事,偶尔才会改善生活炒两个菜。”在身边没有助餐点前,沈婆婆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很多独居老人的共性,有些时候,老人们甚至会去中式快餐点餐,满足下味蕾需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所有已经运营的老年助餐点,虽然每顿午餐价格不高,但都在努力换花样,尽量让就餐的老人们满意。淮海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每天来助餐点吃饭的老人只有20多个,但作为午餐主打的荤菜几乎天天不同,大排、肉圆、鱼轮着来,至于时令鲜蔬,助餐点更是充足供应。不少提供午餐的助餐点就餐时间基本在1个半小时以内,但记者注意到,或许是解闷需要,在助餐点这个地方固定又有固定熟悉人群的场所,大多数的老人都会早来迟归,甚至一些不在助餐点吃饭的老人们也会主动来聊天。儿孙上学就业、报纸电视趣闻、市场菜价、就连一些听起来有些八卦的家长里短老人们也聊得津津有味。
价格敏感涨一块钱吓走不少人
一块钱能干什么,或许丢在地方捡的人都要想一下,但就是这一块钱,却能吓走不少就餐的老年人。当然了,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老年人收入条件并不差,之所以对一块钱敏感,更多还是老一辈人的节俭习惯。
在玄武区锁金一村,谈及社区老年助餐点的发展过程,街道工作人员感触颇多。据介绍,早在十多年前,考虑到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多,街道尝试在锁金三村提供配餐,当时的价格和市场盒饭差不多,只要3、4块钱。结果硬是办不下去,不是费用成本问题,而是吃的人太少。
后来又有企业试图把助餐点办起来,但开始红红火火,到后来也没成功。至于原因,早期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意识还不太强,补贴也不到位是一方面,关键是锁金村周边菜场价格低,小区内愿意到助餐点就餐的老年人收入又不高。想把伙食搞好点,就得涨价,哪怕是一块钱,老人们都敏感的不得了。
“如果助餐点人数多,规模大了成本或许能下来些,餐食品种也好搭配,人少了集中开火都开不起来。”在建邺区的紫鑫中华广场小区,这里的助餐点因为只有五六位老人有需求,没有办起来,老人们的餐点改由其他助餐点送上门。另外,老年人既挑价格,又挑菜的口味。有的口味重点,有的偏清淡,有的要吃辣,人少了这些都不好满足。
境况不同社区自办和民间组织两个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养老助餐点并非新鲜提法,以南京为例,在主城部分社区7、8年前就有,只不过规模不大,效果不明显。相关部门之所以在今年提出大力发展包括日间照料和老年助餐点,达到三年6000个,今年2000个的目标,主要还是补之前在社会养老体系方面的欠账。
“在‘十二五’包括更早以前的五年规划中,社会养老体系虽有涉及,但包括居家养老等问题并没有纳入整个统筹体系,老龄办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更多的是发挥协调作用,至于具体的养老设施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关键还是看各基层政府。”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间照料以及独居老人就餐是提倡的居家养老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居家养老就无从谈起。通过全省各地的试点,尤其是老年助餐点的情况,目前看效果还不错,所以才会推出相关的要求和规划。“6000个三年的目标,不是鼓励越短实现越好,质量远比数量重要,11个地级市每个城市500多家是合适的。”
记者查阅网上数据发现,去年1月,南京公布了200多个老年助餐点,这个数字相比于2014年底的350多家减少了近百家。虽然是动态变化,但多少可以反映出老年助餐点也有优胜劣汰的过程。同时,在实体探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目前活跃在各社区的老年助餐点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社区自办的,一类是民间组织。
“除场地用房、设施是免费使用外,服务人员大多是市场上请的,说的简单点其实也属于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模式。”淮海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助餐点是社区名义办的,但提供服务仍以社会化为主,除经营者自身投入外,街道、社区也会补贴一些。但多半以亏损为主,一半情况下,在保证现有价格和餐食标准情况下,数量要达到数百份才可能盈利。位于清荷园北园的建邺区迅捷老年人服务中心通过老年助餐点加配送老年餐的经营模式,目前每天可以供应500多份。
和这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比,另一类开办老年助餐点的多是养老公寓。按道理说,养老公寓的老人本身就要吃饭,借助这个先天有利条件,老年助餐点开起来的成功率更高,但从采访的情况看,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也想搞,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几年前就开了,一直没几个人来吃,现在基本已经不提供这项服务了。”五老村老年公寓站餐点的工作人员表示。而这一情况并非个例,记者采访的多家养老公寓开设的老年助餐点均不理想。
他山之石纳入慈善和社会化运作是方向
按照南京市去年一月份公布的社会助餐点联系电话,记者连日来拨打了其中的20多个,发现有3家联系不上。一家是提示拨打的号码不存在,一家是停机,另一家无人接听。此外,从目前老年助餐点分布来看,部分市民表示围绕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场所的更多一些,希望能够在市场供需和养老照顾方面更找到平衡点。采访中,多位老人表示,相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市民卡、助老卡,他们更喜欢以前发的饭票。
“社会发展到老龄化阶段此前并未经历过,尤其是居家养老的提出,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这方面江苏本身就走在全国前列。”对于目前全省养老体系的建立,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任何新鲜事物都有长有短,关键是优点是否多过缺点,能否解决现实中面对的问题。对于目前在推广老年助餐点方面存在的问题,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曾表示,助餐点本身具有公益性质,既要保证企业能从中盈利、微利,又要保证餐食质量、卫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扶持支持鼓励企业、组织加入进来,在一个区域内建设中央厨房,集体配餐,用量来保证助餐点的正常运营,但过程要实现市场化运作。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计划中建设的中央厨房外,在无锡的滨湖区也在尝试通过社会慈善的方式对开展老年助餐点的进行捐赠。企业或个人捐赠可以冠名,集中就餐点内墙上可以张贴企业产品宣传,甚至可以不捐钱,捐米、油、菜。
“让捐赠者知道钱花在哪,看得见摸得着,在国外是较流行有能被接受的慈善捐助方式。”长期从事社会慈善活动的资深人士认为,现阶段的助餐点虽有公益性,但不具有普惠性。针对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困难老人。对于普通老人,应参照市场价格适当补贴,差别性对待。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陈彦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