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如何释放黄金效应
涵盖吃穿用,
200多个“老字号”荟萃
博览会设展位300多个,200余家优秀“老字号”企业参展。既有省内的“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等,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外省“老字号”,比如东阿阿胶、符离集烧鸡、北京珐琅厂的景泰蓝等。
有着170多年历史的镇江恒顺醋业是首批“中华老字号”,在博览会上摆出蜂蜜醋、苹果醋、无保质期香醋等新品,颇受消费者青睐,售价高出普通醋两三倍。
裕丰祥绸缎庄始创于1906年,是当时南京城南地区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的绸布专营店,上世纪50年代退出了人们的视野。2006年,江苏苏豪控股集团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掘出这块金字招牌,重新注册商标,此次展出多个丝绸产品。苏豪丝绸文化发展公司市场部经理李春梅重点推荐的一款旗袍,多处采用鲜见的“罗”工艺,独特又有档次,“因为是机织品,单价也就8000元左右,市场销售不错”。
省工艺美术大师强德俊的紫砂茶壶制作现场表演吸引了不少观赏者,划泥片、打身筒、规范身筒、粘结底部……“这是一把‘鱼欢壶’,算是比较简单的,经过72道工序,一般5天才能完成。”他的身后,是一套名叫“嵌坭玉钵套壶”的展品,共9件。这套壶从“龙的传人”创意,到借鉴汉代漆器手法和图文镶嵌工艺,有不少创新,制作历时3个月,另一套姊妹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
贴近消费需求,
发展遭遇新挑战
“老字号”,承载的是商誉、文化以及几代人的情感。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说,以工匠精神和诚信经营为核心的“老字号”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振兴“老字号”、擦亮金字招牌,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
本次博览会为84家“江苏老字号”授牌,至此全省有“老字号”企业176家,其中92家为“中华老字号”。
“‘老字号’不仅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顾江表示,由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加上“老字号”品牌发展存在工艺落后技艺流失、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传播推广媒介单一、品牌文化缺乏创新等,其中不少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南京小苏州食品公司副总经理邵明坦言,“老字号”的路确实走得不易,不同行业遭遇的制约各不相同,像“小苏州”由国企改制而来,存在各种负担,缺钱始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我们在南京曾经有4家门店,因为位置较好房租一涨再涨,最后不得不压缩成一个门店,而且还不能开在闹市区。”
后继乏人,是更多“老字号”的共同窘境。有的“老字号”技艺独特、要求高,年轻人根本不愿坐多年冷板凳潜心学习继承。一家“老字号”负责人无奈地说,最近几年公司每年新招电商技术、设计等专业的大学生,最后留下的不到1/3。
传承中创新,
凸显更多价值内涵
“现阶段,‘老字号’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寻找品牌存在的问题,基于企业品牌经营的成功经验,明确方向寻求创新发展。”顾江说。
桂花鸭,堪称南京的一张独特名片。“一刀一案,盐腌卤煮”,是传承百年的加工技艺,随着时代变迁、消费习惯的改变,也曾与市场渐不合拍。“传承老味道不能沉浸在历史中,要根据时代特点调整产品和服务。”南京桂花鸭(集团)总经理夏青说,公司尝试对传统中式食品加工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在同行中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加工过程。其间碰到大量鸭油浮在水面影响加工、流水线上的鸭子越来越咸等难题,经过反复攻关试验最终一一攻克,使得鸭子加工这个传统非标准过程变得连续式标准化全程可控。
恒顺香醋成为醋业常青树,奥秘之一就在于既传承又创新。一方面传承古法酿造技艺,“恒顺固态分层发酵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推陈出新,使产品从调味品向健康食品品类延伸,开发适合年轻人现代消费需求和审美的新品。
互联网时代,“老字号”发展需要互联网思维。顾江直言,“老字号”的原创很重要,但嫁接其他产业才更可能成为百年老店。很多“老字号”已搭上互联网快车,比如桂花鸭集团成立电商公司,将桂花鸭卖到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地。
邵明说,小苏州食品公司为了生存,多年来靠自主品牌销售和给高星级酒店贴牌生产“两条腿”走路,而贴牌利润远低于自主品牌销售。公司自2011年起尝试在网上开旗舰店,年销售已有200多万元,目前正考虑吸收社会资本,在加强品牌营销推广的同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力争网络销售实现新突破。交汇点记者 邵生余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