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跟随子女到南京定居后自杀身亡 “漂族父母”引关注
老人跟随子女到南京定居后自杀身亡
老人跟随子女到南京定居后自杀身亡
新华报业网讯 他们曾带着乡亲们羡慕的目光,告别故土,来到异乡,享受子女团聚、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他们满怀“安享晚年”的美好希望,没想到扑面而来的却是在城市生活的种种不适,有的甚至走上了绝路,这群人也被称为“漂族爸妈”。
3月21日晚,南京栖霞区某小区内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70多岁外地跟随子女来南京定居的老人自杀身亡。记者调查发现,进城老人的“围城”现象值得人们警惕。
不幸
七旬老人随子女来宁定居自杀身亡
“不好,窗户处有个老人好像寻短见了!”3月21日晚7点,南京栖霞区万寿某小区一对夫妻准备到小区空地上收衣服时,吃惊地发现,一楼有一户人家窗户上有一老奶奶用白色塑料绳悬吊在上面。这对小夫妻吓得不轻,立即报了警。
老人跟随子女到南京定居后自杀身亡
不久110民警赶到,并通知120急救中心,很快急救人员来到现场展开抢救,但检查发现这名老奶奶已没有生命体征。栖霞刑警经勘察排除他杀可能。对于这名老人,小区保安和居民表示都不认识。后经记者了解得知,老人是盐城人,70多岁,独自在老家,其在南京上班的子女便将她接来定居。可老人天天在家不出门,一时想不开,造成悲剧。也有居民猜测,老人可能是有病不堪痛苦而走上了绝路,也许还有其他原因。目前警方正在对老人具体死亡原因作进一步调查。
同情
七旬外地老人,跟随子女来南京定居自杀身亡,是一起悲剧。其实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村老人被孩子接到城里居住,开始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过不惯这样日子,甚至不愿讲出自己的不开心的老人不在少数。
住在单元楼28楼,眉头紧锁,整天不说话,干啥都小心谨慎的,连上厕所也不会操作。这是邻居们对72岁从南通农村来南京儿子处生活的孙大妈的普遍印象。孙大妈老伴去世得早,在老家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其儿子不放心,两年前便将她带到南京定居,也正好帮儿子带孩子。孙大妈儿子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整天起早贪黑,其儿媳上班较远。可孙大妈来南京后吃不习惯、出门不认路、没人拉家常……进城的种种不适应,让她觉得“浑身不得劲”,甚至晚上睡不好觉。
“妈,陌生人敲门千万别开!”“妈,下楼不能走远别迷路,出门别和不认识的人说话,外面坏人多,您小心点!”“妈,我们下班后,带孩子去朋友家吃饭,不回来吃晚饭了,你千万别出门!”……儿子整天在孙大妈耳边嘱咐,更加让孙大妈没有安全感。起初,孙大妈没事还出门转转。后来,她干脆“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就算在家里,也是与儿子和儿媳说不上几句,几乎变成“哑巴”。
危险
新环境难适应老人患上轻度忧郁症
“爸,你在老家的生活习惯真要好好改一改了,进门要换鞋,每天要拖地,要讲究点卫生,这是住楼房!”76岁的王大爷,一年前从山东农村来到南京位于集庆门大街的女儿家定居。对于原来村子里的老人来说,进城后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他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城市的生活。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这辈子腌臜惯了,住进楼房还是有点不适应。”王大爷随儿子住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但没过多久他就想回去了。儿媳妇一天拖好几次地,他总觉得给儿媳妇增加了负担,王大爷更加焦虑,无所适从。“老人嘛,是经常痰多咳嗽,跟他们在一块过总是很别扭,还不如原来村子里过得自在。进门就要换鞋,真是麻烦!”
王大爷说,他经常梦见又回到了村子里的小院里,要喂狗,还要喂鸡……“每天早上睁开眼,不知道一天该咋过,你说这一天,时间咋恁长?”王大爷无奈地说。王大爷接到了南京帮忙照顾刚刚3岁多的小孙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近来原本性格开朗的王大爷仅在南京生活了一年左右,不仅食欲减退,不爱说话,还整夜失眠,精神非常焦虑。王大爷儿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带父亲到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医院精神科医师诊断,确诊王大爷患上了“轻度忧郁症”,王大爷儿子又马上将老人送回农村生活。
子女
没想到老人从农村进城不开心
“我一直以为老人从农村进城,跟随子女来南京定居,一方面生活环境好了,住上楼房,吃得好了,加上又与子女在一起,老人应该开心。没想到,老人竟不习惯、不开心。”王小娟告诉记者,近年来,一直独居的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想到母亲在老家无法贴身照顾,于是便与其丈夫商量后把母亲接进城居住,没想到母亲过得并不开心。王小娟表示,今后她将抽时间,多陪陪母亲,更关心她的生活。
警惕
陌生环境心理问题易纠缠“漂族爸妈”
心理咨询师李敏表示,农村老人和城市的不兼容,是老人难融入城市的主因。没有熟悉的乡亲邻里,语言不通,也找不到可以说知心话的人,老人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甚至想自杀等心理问题。
“有的老人会选择发脾气和抱怨宣泄情绪,更多的老人为不给儿女添乱,选择了自己承担,将情绪憋在心底,这样会诱发很多心理甚至生理疾病。”李敏说。
“子女应帮老人融入城市。”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教授说,难以割舍的故土背后,暗藏着老人对未来的担忧。城市、农村生活条件不同,老人除了照顾孙子辈外,没有其他活动,这加重了不适应。周教授认为,老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冲突,让老人感到不适应,自然会产生回老家生活的想法。作为子女,平时应该多关心老人,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尽快熟悉城市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而社区和街道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更多的进城老人参与其中。
进城老人如何真正“融城”?有专家认为,城乡歧视的普遍性,也让农村老人对来城市生活“望而却步”。“农村老人不能享受和城市老人相同的福利待遇,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农村老人跟随已在城市落户的子女,政府应对随迁老人提供一些适当的优惠政策。例如,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乘公交,分时段免费乘坐地铁。政府应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的城乡制度并轨,并进一步缩小保障差距。专家呼吁,政府可在社区内为有心理困惑的老人提供帮助,为这些老人尽份力,也让整个城市充满爱。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卢斌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