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75万失能老人渴望专业护理服务 满足养老刚需亟待整合资源
9月20日,2018首届江苏省老年护理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省老龄产业协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随着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现有卫生和社会照护系统受到严峻挑战。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有尊严地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本次论坛全面剖析老年护理行业发展现状,为全省175万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寻求最佳方案。
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截至去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56万,占总人口的22.51%。老年人口中10%属于失能半失能老人,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成为这一庞大群体养老“刚需”。
目前,我省及13个设区市均出台支持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或实施细则。在需求和政策双重刺激下,全省已建成护理型养老床位16万张,老年护理院135家,为全国最多。此外,全省还有474家护理型养老机构,2万多家与医疗护理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每个设区市至少建1-2所安宁疗护中心或有安宁疗护功能的医疗机构,每个县(市、区)建有1所以上护理院或康复医院,全省老年护理院达到200所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比例达50%以上。
“养老服务行业急需进行精细化分工,为有护理需求老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康复、养护照顾服务。”沙维伟表示,养老护理行业发展方向是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以市场化运营的朗诗常青藤养老为例,其推广的“就近养老”,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在5年内得以迅速复制。目前该模式已进入南京、苏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逐步实现规模化、连锁化战略布局。政府和市场都在寻求适合国情的医养护理方案,为老年人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
当前,江苏养老护理行业发展整体位列全国前列,多元力量开始纷纷进入。河海大学教授黄健元通过样本调查发现,不仅传统养老院已广泛涉足专业护理,民营医院也开始转向这一领域。他观察的常州两家民营医院转型就很成功,专业医院提供养老护理服务,首先在医疗资源上有了质的提升,比如鼻饲、血透、气管切开等医疗技术可直接为养老服务。
“需要这些服务的重度失能老人,在三甲医院一天可能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但在护理院,也许只要几百元。”黄健元认为,护理院的大量涌现,填补医疗和养老之间的空白地带,缓解大医院“一床难求”现状,为整个社会节约医院资源和医保资金。
不过,养老护理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级机关医院院长许家仁呼吁,应建立全省统一的养老护理机构信息平台。“当前的卫生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走了弯路,导致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和服务能力滞后。护理院方兴未艾,当前最大成本是人力和管理成本。如果民政、卫计和社保部门能联合开发省级层面养老护理信息平台,就能减少护理机构信息化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推动建成全省医养联合体。”
养老护理服务是否专业,主要看护理员队伍。数据显示,全省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才目前有3万人。到2030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比例将超30%,养老服务岗位将达80万个以上。可以预期,专业护理人才缺口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大。
许家仁认为,应在薪酬上体现护理员的职业价值,“在我们护理院,护理员薪资可能比护士还高,因为他们付出更多,精神压力更大。”
当前除了护理人才短缺、护理机构数量不足外,还有高龄失能老人支付能力不够的掣肘。黄健元建议,尽快建立省级层面的护理保险制度。目前省内已有苏州、南通和徐州市区开展养老护理保险试点,但其本质上还是护理补贴,且三地补贴范围、标准也不一样。苏州标准为入住护理院的老人每人每天补贴83元,重度失能老人再加26元;徐州标准是市区重度失能老人每人每天补贴48元。
黄健元认为,鉴于当前老人传统观念、消费意识和经济实力等客观现实,养老护理市场虽然巨大,但实际消费和支付能力还有待开发。只有建立起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护理保险等多元支付体系,整合老人、家庭、政府、社会多方力量,养老“刚需”才能得到满足。(唐悦)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