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专家李柏年去世前三天还出门诊看病

23.11.2015  07:53

  

  11月21日14时30分,南京市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 “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李柏年教授病逝,享年82周岁。据了解,就在去世前三天,一代“瘘王”还上门诊为患者看病。他那淡淡的微笑,悉心的关怀,润到了患者心中,更教会了后辈,要怀揣着一颗“仁心”悬壶济世。

  不弃学业走上行医路

  1933年10月,李柏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自幼聪颖,父母送其到私塾读书。由于连年的战乱,导致学业被一度耽误。新中国成立后,李柏年继续未完成的学业,并于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中医班,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由于中医肛肠与西医的解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在熟读各医家经典的时候,在医学院坚持旁听了病理、解剖、生理、生化等多门西医课程。1956年,李柏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工作。

  刚刚初具规模的肛肠科医护工作人员少,但有肛肠疾病需要的患者却很多,他们几乎每天工作都要在10个小时以上。那时候,李柏年把医院当家,吃、住都在医院。医院的老职工回忆说,他的孩子们常来找爸爸,由于喜欢下围棋,会拽着同样喜欢的老职工们下一场,直到父亲结束工作以后喊他们回家吃饭。

  医治复杂性肛瘘,被尊称为“瘘王

  李柏年看肛瘘远近闻名,而高位复杂性肛瘘在全世界都是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这是一个痛苦的疾病,很多人长期反复的发作,有的即使手术了,仍然会反复。

  据他的学生章蓓回忆,李柏年先生肛瘘手术之所以做得很好,医术的高明是一方面,和他平时的为人处事的风格也分不开。

  手术之前,他对手术不仅会做好评估,更会做一些大胆的设想,很多西医解剖学认为不可以切、不可以动的部位,他就敢动。学生们跟师的时候不禁捏把汗,李老却说,这是需要时间积累出来的,临床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治病和做事情一样,要有分寸,不仅要掌握好时机,更要掌握好范围。

  文革之后,百业待兴,医院的工作也渐入正轨,肛肠科的医护人员逐渐增多,李柏年又承担起临床教学工作,耐心带教每一位年轻的医生,其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关心、爱护患者的服务态度,影响着每一个年轻的医生。

  他和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学习,处处为着患者,知识不能独有,把医术留给患者。

  去世前三天还带学生为患者看病

  医者,乃仁术也。医者,因仁而生,也因仁才能彰显其光辉。据南京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在老人去世前三天,也就是11月18日上午的时候,他还带着学生坚持上门诊。

  李老当天的门诊,大多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有省内的,更多的是省外的。给人看病,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笑容。作为一位国家级的名老中医,他没有一点儿架子。

  当天,最后一个患者是从安徽芜湖赶过来的,浩浩荡荡一大家子,都进了诊室,本着一人一诊室的就诊要求,有医护人员想上前劝他们少些人进来,可李老笑眯眯地用眼神制止了。

  这位女患者有排便障碍,没有便意已经长达5年了。李老耐心地询问病史,把脉看舌苔,问日常习惯。患者走后,李老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多肛肠科疾病的人会讳疾忌医,不好意思说清楚自己的病情。对于肛肠科的触诊也有些排斥,尤其是女患者。为了顾及患者的心态,李老让家属陪同,也是给患者很大的心理支持。

  告别的时候,女患者没有了刚进诊室时的慌张,反而和李老开起玩笑:“我可是大老远从宣城赶来的,您要不要再多聊会啊。

  除了关心自己的患者,李老对晚辈也是关爱有加。门诊结束后,还坚持送学生上楼或到电梯口。

  通讯员李珊莫禹凡记者戚在兵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