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刹住校外补课风 满足群众需求加快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社会补课风难以刹住的背后,主要是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盘存量,
共享放大优质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皇甫立同认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首要是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地优质学校应该有更大的担当,把优质教学资源、文化、教师队伍辐射到其他学校去。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皇甫立同说,以教师交流为例,淮阴中学的优质师资通过举办集团的方式辐射到城区以及农村乡镇学校,还实现跨区域辐射,与新疆、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的学校进行合作,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中西部地区,“通过我们的带领,这些学校现在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都有很大提高。”
在皇甫立同看来,高等学校可向基础教育学校辐射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站得高、看得远,通过走进基层学校、基础学校,帮助基础学校把脉诊断,指导学校的发展。“如走进课堂,对课堂教育进行诊断,然后进行设计,转变老式的‘薄弱学校老师弱’的观念,帮助薄弱学校培训师资,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一段时间努力,教师水平会有所提高,相关学校教育质量也会提高。”皇甫立同建议,师范类高校发挥教师培训的优势,让薄弱学校更多老师在寒暑假走进师范类高校,进一步“充电”提高。
引外援,
建立购买和成本分担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当前吸收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是一条重要路径。
“学生选择课外机构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内课程资源难以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唐江澎说,近年来,锡山中学在“引外援”方面,进行了尝试。比如引进哈佛辩论、新南威尔士大学设计等国际上的高品质课程进入高中选修、必修课程体系,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还引进高品质的国际师资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此外,还基于项目与国际学校进行教学平台的合作研发。
唐江澎说,“引外援”还需要有关部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优质课程购买机制和课程成本分担机制。“从实践层面看,一般中小学公用经费中,没有课程购买专项,学校财力也难以支持较高课程成本;加之严格的收费制度,学校也不能让家长承担课程成本。”虽然北京等地出台政府为优质课程进校园“买单”的政策,但还未形成成熟的政策机制;深圳等地的“优质课程购买机制”解决学校购买的合规路径,但还未形成家长适当承担课程费用的机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政府财力,全面推开有较大困难。“我建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这样的机制:学校根据需求申请购买课程、承担课程实施管理主体责任;政府有关部门为课程购买责任主体,集中向社会进行招标、购买和费用支付;家长分担部分课程费用,由有关部门规范收取。”
疏源头,
让更多优秀人才进教师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要从师资培养这个源头做起,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加大对高校师范专业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力度。
“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风尚,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压力和各种各样的检查负担,让师范生真正看到教师是全社会尊敬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施卫东建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向长期承担培养师范生的高校优先增列“教育博士”专业教育学位点,使师范生人才培养层次和体系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要“同频共振”,同时在生均拨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等项目方面,向师范专业倾斜。
施卫东认为,教师职后教育管理制度还需健全,通过政策杠杆,变教师职后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营造优质教师人才辈出的成长环境。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郁芬 蔡蕴琦 罗鹏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