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童勤:一颗诚心换一份信赖
“亲切的微笑、真诚的目光,她就像邻家大姐一样。”
“经她接待后,我感到自己的案子有希望了。”
“她是个好人。她能真正理解我的诉求,我能理解她工作的压力。”
她就是来访群众眼中的童勤,四川省成都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她用耐心、细心、将心比心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赢得了群众的肯定,展现出一名检察官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
真诚让潜伏的矛盾悄然化解
6月1日,童勤接受采访时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请见谅,我说话的声音很低,平时工作养成了低声讲话的习惯,如果说话声音太大,来访群众可能误会你在发脾气。”
每一次接访,童勤都极力安抚情绪激动的群众,声音几近嘶哑,但她始终坚持放慢语速,用平缓的态度耐心接待来访群众。
“不到难处不上访。控申检察部门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绝对不能成为冷漠的摆设。”童勤说,控申检察部门接触的多是有怨气的来访群众,稍有不慎就会刺激对方,激化矛盾。有时一个微笑,一杯热茶,让来访者感受到尊重、理解,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2012年6月初,10余人连续多日滞留在成都市检察院上访,其中还有两位身体虚弱的老人。童勤和同事们始终耐心释法说理。上访人中,一位70多岁的婆婆突然称病倒地,使现场气氛变得紧张。紧急关头,童勤立即通知120送婆婆到医院救治。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她还在医院给婆婆喂水、拿药、穿衣拿鞋,忙前忙后。婆婆被童勤的温馨举动感动了,之后的信访中,老人再没有过激的举动。几天后,滞留群众全部平静地离开检察院,事态得以平息。
真诚可以温暖群众的心,也可以让潜伏的危机和矛盾悄然化解。2007年以来,童勤依法办理的控申信访案件全部妥善解决,没有一件引发不稳定事件。
上访人耳熟能详的“三心”工作法
“我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面对群众,我会将心比心,对其进行情绪疏导,然后耐心倾听其表达诉求,进而对信访案件准确分流,并细心做好释法工作。”从事控申检察工作13年,童勤总结自创了她的“三心”工作法,即“耐心、细心和将心比心”。
多年的接访工作,让童勤名声在外,很多上访群众点名“约见”她反映诉求,有的上访人甚至能准确说出她的“三心”工作法。以蹬三轮车拉活为生的李某正是这样一位上访人。
2007年,李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逮捕,后法院一审对其作出了有罪判决,李某上诉后,二审期间,有关部门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因为案件在程序上属于没有终结的案件,虽然在看守所被羁押了400多天,但李某始终无法申请国家赔偿。
2009年起,李某拉活之余,每天都会奔走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讨要说法。五年过去了,他的诉求却始终得不到解决。2014年,李某在网上看到了关于童勤的报道,她的“三心”工作法深深感动着李某。随即,李某来到成都市检察院点名要求童勤“约见”。
童勤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全部案件材料,并立即向李某作出答复:“放心吧,你的案子我接了,一定会妥善解决。”
此后,童勤多次与李某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沟通、衔接,也不断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案件一直悬而未决,当事人每天都在想‘我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你们将心比心想一想。”
童勤的努力最终有了收获,如今,距离她接案不到半年时间,李某已经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赔偿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童检察官接待我后,我就知道我的案子有希望了。”
接待来访不分上下班
作为成都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的负责人,童勤每天要处理全市大量的案件线索,审批不计其数的案件,接打电话成为她的重要工作方式——指导基层院、与信访人沟通、安排接待工作……“有时一天要接打30多个工作电话,常常刚挂了一个电话,又接起另一个电话。”
童勤的丈夫喻敏告诉记者,因为童勤在家中频繁接上访人的电话,他们之间也曾经发生一点不愉快。有一次,他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到家中做客,本来是一家团聚叙家常的时候,童勤却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地接个不停,甚至与一个上访人的通话长达一个小时。
“当时我心里就很不高兴,我说上下班应该分开吧,可以跟上访人说明天到单位谈嘛!”喻敏回忆说。童勤却这样回应丈夫:“现在接他的电话,可能效果比明天叫他到检察院面对面地说更好一些。及时与他沟通,让他体会到你很关心他,为他着想,就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不要把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看成是一个与牢骚和烦恼打交道的工作。”童勤时常对年轻的同事说,只要时时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就会化解千千心结,收获无价的理解与信任。
(图片摄影 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