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人鱼”再现长江靖江段 已消失20年
体型像鳊鱼一样扁扁的,颜色像鲤鱼一样红红的,近日,靖江渔民捕获了3条这样的怪鱼。经专家鉴定,这种鱼学名叫胭脂鱼,俗称火烧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据悉,这些鱼是该市渔业公司的渔民们在长江靖江段捕捞长江绒螯蟹时的意外收获。眼下正值长江秋捕高峰期,这些鱼可能是误闯蟹网了。
由于在捕捞及运输过程中多有波折,这三条胭脂鱼均不同程度受伤。渔民主动上交后,靖江市渔政站工作人员立即将胭脂鱼就近放养到该市滨江水产良种场,展开应急治疗。可惜的是,其中规格最大的一只胭脂鱼由于伤势严重,最终死亡。其余两只较小的胭脂鱼目前生长状态良好,该市渔政部门将继续跟踪观察,待其伤势痊愈后,重新放养至长江。
在该市滨江水产良种场,记者见到了“亚洲美人鱼”。它们的皮肤呈胭脂色、粉嫩光滑,鱼鳞富有光泽。三条胭脂鱼,最大的近8公斤重,最小的4公斤左右,都是体格富态的“胖美人”。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的“香肠嘴”,厚厚的嘴唇呈乳白色,张合有力,很有弹性。“美人鱼”有六个胸鳍,每个胸鳍约有小孩巴掌大,竖得笔直,像立起的船帆。
靖江市农委渔政站副站长沈林宏说,胭脂鱼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种会变身的鱼,它的幼年期和成年期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两种鱼。其幼鱼的身体呈三角形,鳍高高扬起,就像张开的风帆,所以又叫“一帆风顺”。成年胭脂鱼变成了纺锤形,又大又沉,腹部下方位置还会出现一条宽约2厘米的“婚姻线”。
在长江靖江段,胭脂鱼已销声匿迹20多年了。靖江市农委水产高级工程师顾树信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时,长江里时常能捕到胭脂鱼,最多的时候一网可以捞起几十条。到了90年代初期就越来越难捕到了,后来就几乎绝迹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魏开金说,因为胭脂鱼体型、颜色特别,被称为“亚洲美人鱼”,上世纪80年代,东南亚、法国、英国等国不少人喜欢把这种鱼作为观赏鱼,我国出口比较多。“当时,很多人在长江里捞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小鱼苗捕捞过度,渐渐地胭脂鱼就越来越少了。”另外,大量水电工程开发,阻断了它们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繁育的路径,原有的天然产卵场被破坏或减少,使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不断下降。魏开金指出,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捕捞,更不能食用。
“这几年,通过禁渔等措施,长江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有所好转,这是靖江市江面重现胭脂鱼的重要原因。”沈林宏说,除此之外,最让人觉得可喜的是渔民、市民保护珍稀鱼类的意识不断加强。近年来,渔民在长江靖江段捕获到中华鲟、胭脂鱼等都会放生,看到江豚戏水时也能主动避让,这对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