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美丽乡村三部曲——美哉宜兴·乡村之美篇

18.10.2015  13:24

  中国江苏网10月18日讯 来宜兴旅游,你会发现这是一片自然景观优美、农耕文化丰富、乡村风情浓厚的土地。近年来,宜兴一直致力于思考、探索和实践一条发展与生态、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互促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陶都美丽乡村”创建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幸福镇村创建、村庄环境整治、农村连片整治等工作为抓手,创新理念,真抓实干,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守护家园行动”,呈现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文魅力有力彰显、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喜人局面,奏响了一曲美丽乡村三部曲。

  环境建设,让乡村美起来

  宜兴城西25里处,徐舍镇境内的锅底山西侧有个地方叫乌泥岗,成片的水稻田和山上的草木连成一片,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连接着周边大小村落。雨后,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路边三两个村民正在打理自己的农田。在这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山上的上万只白鹭。

  走过乌泥岗,脚步再轻,也免不了惊起一群群白鹭。树上、草丛里、沟渠边所到之处不时有白鹭飞出钻到山里去了。站在山脚下静听,周围都是白鹭出没的声音。没见过白鹭的,觉得这种长着长长的嘴巴、白色羽毛的鸟很是稀奇,山脚下的村民对这些邻居却早已习以为常。当地人吕开友今年60岁出头,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这里曾有过数量很少的白鹭。后来随着山周围矿场林立,山上不时传出爆破声,来往车辆激起路面粉尘,植被生态受到很大的破坏,白鹭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近几年镇上对矿场进行集中整治,关停环保不达标的矿场,生态逐渐得到恢复,白鹭又飞了回来,而且越来越多。

  从2012年起,宜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城市、打造全省最美丽乡村”的目标,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启动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河道沟塘等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通过全面发动、精心组织,高起点定位、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两年累计投入整治资金约15亿元,完成3324个自然村的整治,创建成21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名列全省前茅。

  周铁镇一举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氵父镇荣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古镇”称号。张渚镇、周铁镇被评定为“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区”。张渚镇善卷村、湖氵父镇张阳村被评为“江苏省最美丽乡村”。张渚镇南门村被列为省村庄环境整治现场会观摩点,并受到省政府高度肯定。宜兴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县(市),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创建“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县(市)”。

  在整治过程中,坚决防止千村一面,避免大拆大建,针对不同村庄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最大程度的发挥亮点,争创特色。重点实践了“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和“田园风光型”等六种类型的农村形态建设,强调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同时结合村庄自然生态、人文特质等元素,充分挖掘内涵、打造特色,让群众享受到比城市更高品质的环境质量。现在宜兴的农村,空间开阔、环境整洁、风貌宜人,着实令城里人羡慕和向往。

  一村一品,让乡村活起来

  要说宜兴被晒上网最多的村庄,或许非西渚镇白塔村莫属了。一到村口,由村民自办的于伶文化博览园,便让人感受到小村浓浓的文化氛围:长廊里,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典故传说展示牌引领着追寻小村历史的脚步;百年老物件展馆,陈列的则是白塔村近百年来的民俗“文物”,祖辈用过的藤编提篮、石臼石磨……它们带着白塔人祖先的温度,讲述着身边的历史。村里房前屋后的墙上贴着星云大师的名言:“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能吃亏,可以得大便宜;能和气,可以得大力量。”星云曾在白塔做过三年国民小学校长,村里希望通过星云大师这些简单朴素的道理,引导村民做事为人,因为,“没有文化内涵,再富的乡村也没有魂。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个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宜兴市成功破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老百姓营造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如今,住在城里的年轻人也被吸引纷纷往乡下跑,他们白天进城工作,晚上回村团聚,文化的滋润让宜兴乡村幸福指数大为提升。

  早在启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之初,宜兴便对当地各村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基础等进行了排查和梳理。首选18个村作为试点,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挖掘村史村情、提炼村庄文化,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善行义举榜,培育精神家园。除了善卷村“”文化之外,目前张阳村“”文化、白塔村“茶禅”文化、梅家渎村“家风”文化、上坝村“移民文化”等一批彰显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正在培育和形成。

  宜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吴越楚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良好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村落挖掘文化提供了条件。“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文脉传承,数量众多的乡贤队伍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优秀乡土素材。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故乡湾斗里自然村,村里建起了融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音乐元素和新农村生态元素为一体的文化公园、艺术馆。古井、老树、闵惠芬故居使村庄散发着迷人的文化芳香。“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正让乡村留住了更多传统,也变得更加文明。和桥镇的“和文化”,芳桥镇的“孝文化”,梅家渎村的“家风文化”,黄土寺村的“红色文化”如百花争艳般一一绽放。

  在此基础上,今年宜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使全市至少50%以上的村庄成为“一村(镇)一品”乡风文明特色村,形成主题乡风品牌,既有有乡愁记忆,又有文脉传承,实现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农民精神家园日益构建,探索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宜兴经验”,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美丽花园、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

  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热衷于大拆大建,乡村传统文化因此被割裂。而在宜兴,基层干部所表现出的对文化的尊重和珍惜令人感慨。万石镇的宗豪杰书记常说,与其花钱修建“假文物”,不如把身边的历史留住,哪怕是歪歪扭扭一棵树,它代表了一份乡愁,一份乡村记忆。“乡村文化建设不是仅靠大投入就都能做到的,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是传统文化的引领、现代文明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的认识颇具当下意义。

  因地制宜,让乡村富起来

  江南雅居位于横山村谭家冲自然村,是一家于今年5月1日才开始试营业的民宿“新兵”。江南雅居的负责人张玉兰说,选择谭家冲,一方面是看中了它良好的地理位置,紧邻云湖景区,可以吸引众多的背包客、义工和自驾游游客,更重要的是看中了这里草木繁茂、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为了让民宿和谭家冲的整体环境更为匹配,江南雅居在设计时纳入了众多的乡村原生态元素,比如鹅卵石、牵牛花、多种果树等,使民宿与整个新农村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同,试营业仅一个多月,江南雅居就接待了500多人次的住客,国庆长假期间的客房也早在节前半个多月就被预订一空了。而江南雅居并非横山村唯一的民宿,由当地村民投资建设的木根小院民宿等,也都经营得红红火火。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在宜兴西渚镇,众多民宿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红利。湖氵父镇亦是如此,当地的民宿办得风生水起,当地的农民脸上的灿烂笑容真实表达了他们心中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是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宜兴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乡村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湖氵父镇张阳村摒弃过去靠采矿谋生的做法,变矿工为花农,发展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花卉苗木、生态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三大主产业,全村现有树桩苗木、吊瓜、茶叶、杨梅、青梅、板栗等六大特色种植基地3000多亩,农家乐30多家,同时投入300多万元沿张灵慕线建成桃花源广场,发展观光旅游。丁蜀镇西望村率先成立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西望紫砂陶瓷一条街,把全村制陶的农民集聚起来,抱团闯市场,制陶销售年收入超过7000余万元。

  抬头仰望,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极目远眺,青山连绵,苍翠欲滴。道路变宽了,村子变绿了,房子变美了,卫生变好了,生活变甜了,一个个“生态、田园、美丽、人文”的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正款款走来。宜轩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