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报告发布 微视频谣言“兴起”成难点

02.08.2016  22:36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快速,网络谣言如影相随。哪里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什么人对谣言更有洞察力?……在京发布的《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分析了以上问题。

昨天,记者从新媒体会馆第十三期自然灾害的网络谣言应对与正向传播研讨会上获悉,入夏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暴雨天气,引发系列灾害。伴随这些自然灾害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以假乱真、混淆视听,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救灾秩序。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了《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以2016年上半年的450个网络谣言作为研究案例与数据背景,并结合问卷调查得出结论。

报告》指出,网络谣言主要在市一级与全国两个范围内发生并呈现出梯队性与片区性的特点。其中,社会安全、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和公共政策类网络谣言数量较多。

报告》显示,网络谣言的存在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六成以上成年网民经常看到网络谣言。由于底层安全需求凸显认知和接触习惯影响环境认知,社会安全与食药安全类成占比最大的两种网络谣言类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微信、微博、论坛等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不过,报告指出,网民获取辟谣信息的渠道依然以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为主,其中男性网民的网络谣言洞察力胜过女性。同时,网民的年龄、学历对网络谣言识别度也有较多的影响,网络谣言辟除行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报告》分析了网络谣言传播中的自然灾害类网络谣言传播,认为此类网络谣言传播有其“遗传性”与“记忆性”。《报告》对“居庸关长城出现山体滑坡”、“北京西二环严重积水”、“北京大悦城门前积水严重”等舆情事件进行梳理后指出,微视频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的新形式、新载体,微视频谣言将成为未来舆情应对的重点与难点。

报告》认为,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应从源头解决,这对自媒体运营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网路空间成“情绪宣泄”场所,相关负责部门在加强对自媒体平台信息监管的同时,也应引导培养自媒体的自我规范意识,创造良好网络空间。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以当今舆论场重地微信为切入点,指出要应对网络谣言,就要公开信息,提高社会透明度;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是应对网络谣言和网络舆情的根本方法。

北京市外宣办网络发布处处长张轶群介绍了政务新媒体在自然灾害谣言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和职能。她强调,谣言的清理和应对不是单打独斗的过程,必须要联合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共同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副大队长高大为从一线工作经验出发,建议政(政府)专(专家)平(平台)民(民众)多方协力合作,共同抵制和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刘鹏飞认为,“媒体应成为社会舆论的压舱石,网络纷乱信息的过滤器”,这要求媒体在纷乱的互联网舆论场当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舆论进行正向引导,引导网民抵制网络谣言,提升媒介素养,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