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要在鉴赏力和批判精神上下功夫

29.03.2016  11:39

      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应该具备职业鉴赏力,以批判精神和负责态度对文稿或书稿进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编辑优秀职业素质的养成,而且对提高出版物质量也大有裨益。

      编辑绝不仅仅是一个专事修正文稿中文法疏漏和逻辑错误的编纂者,更是作者与读者大众之间能动的沟通者,无可讳言,这种沟通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编辑工作中这种有目的的沟通和互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广大读者的思想文化观念——人生观、道德观甚至潜意识,合格的编辑都应该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这份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编辑在自身文字和逻辑功底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鉴赏力与批判精神。

      编辑应具备的职业鉴赏力

      编辑的职业鉴赏力,简言之就是编辑对作者作品进行品鉴和评价的一种判断能力。编辑的职业鉴赏力首先是一种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是个体在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编辑的职业鉴赏力又不仅仅是审美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的判断能力,是高于个体主观感受的、基于公共理性的一种文化判断力。这就对编辑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和群体智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需要有通识。通识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编辑的职业鉴赏力是一种公共审美,因此,编辑的视野不可偏狭。过去说“编辑是杂家”,驳杂而能融会贯通,编辑首先就是要成为这样一种“通才”。周易有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这里的“前言往行”,就是指“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整句话的大意就是要求通过多了解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以积累为人处世之道。《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一名编辑就要努力成为博学多识,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智识能力的人。

      编辑要有一定的专业。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编辑学者化的问题,具体实践中虽有一定难度,但编辑尤其是学术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把编辑工作与学术专业结合起来,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关注、跟踪、研究某一领域的发展,结合分工的学科领域进行一定的深入研究。编辑只有具有一定的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对反映某些特定领域成果的文稿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发现文稿中的精彩与不足并与作者充分沟通交流,给作品锦上添花,使作品能够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因此,编辑尤其是学术编辑要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中的学习、积累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学术素养。

      编辑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编辑还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够真正具备编辑鉴赏力和职业见识。独立的判断无疑需要丰富的知识底蕴,独立的系统性思考更是独立判断的前提。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强调的就是人脑不能是单纯的知识机械填充与累积,而是要在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见解,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为人作嫁衣,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在为人之师。因为,出版的使命是传播知识与积累文化。教师教书育人,编辑出书育人。因此,编辑要能够超越自我的兴趣偏好和个体价值取向,建立起基于公共理性、独立的选题或书稿辨识判断能力。

      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批判精神

      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其第一时间接触到作者的文化或科技创作成果,作者所著是否适合读者阅读,是否有益于文化传承,需要编辑进行过滤与筛选。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编辑承担的是“把关人”角色,这就要求在编辑的职业素养中,不应是单纯的欣赏与赞美,而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批判精神,即以批评的眼光和质疑的态度,对文稿或书稿进行审慎地分析与推敲。

      一是价值批判。作为一名编辑,要能够客观理性地从整体上对一本书稿或者一篇文章进行价值衡量,即能够对文稿进行必要的价值评判。具体地说,应从多方面对其价值进行评价,如独创性和新颖性、社会效益和受众面等。对于一篇文稿或一部书稿而言,其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它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关于作者的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编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证,除了通过自己日常对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以及请教专家进行判断,现在的相关大数据平台为编辑查验文稿或书稿的创新性提供了很大方便。其次,一篇文稿或一部书稿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上,如果文稿或书稿以出版物形式呈现给社会以后,不能对读者产生有益的影响,甚至会有负面影响,那这样的文稿就不能出版。另外,还有一个受众面问题,如果受众面过窄,编辑就要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受众面之间做出理性的取舍,或者帮助作者选择比一般性出版更为合适的形式出版。

      二是结构批判。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书稿,从大众传播的需要出发,都要有一定表达形式上的结构要求。如果一篇文稿或一部书稿整体上表达结构形式混乱,就算内容方面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也不能达到出版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应从宏观上对文稿进行浏览和审查,看其整体上是否具备清晰的结构、合理的层次、必要的组成部分,编辑可以从这方面的总体审核中初步确定一篇论文或一部书稿可否刊出或出版,或者还有没有修改的余地,能否通过修改和调整达到出版要求。编辑这种对文稿或书稿结构上的总体评判,是整个编辑审校过程的开端,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编辑以后各环节的劳动是否有效和能否顺畅地进行下去,因而不但不可忽略,作为一名编辑在职业意识上还应该充分地予以重视和强化。编辑的结构批判力是编辑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逻辑批判。一篇文稿或一部书稿,尤其是学术性文稿或书稿,内容上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架构,因此,不管是推理还是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是编辑对文稿或书稿质量进行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逻辑是关于推理与论证的科学,形式逻辑主要研究推理,非形式逻辑主要研究论证。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都是编辑批判的有力工具。作为一名编辑,一定不能被文稿或书稿中一些貌似合理实则荒谬、似是而非的论证所迷惑,要善于辨识各式各样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循环论证、不适当地诉诸权威、不适当地诉诸情感等,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不能在逻辑上为结论提供合理的支持,纵有再好的文辞也经不起理性的检验,这种文稿或书稿就没有出版价值。

      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需要高超的职业鉴赏力,更需要犀利的批判精神。不懂得鉴赏就无从分辨与选择,而不会批判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记得有人曾说过,“不具有犀利的批判能力的人也不会真正地鉴赏任何东西。批判力和鉴赏力是完全对称的两个东西,有了鉴赏力,才会有批判力。”因此,编辑应该主动在职业鉴赏力和批判精神上下功夫。  (安建苇)

      (作者单位: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