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绿色经济转型盘点报告显示绿色发展基础好潜力大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绿色经济行动伙伴关系(PAGE)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正式发布了中国地方绿色经济促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绿色经济转型盘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在经济绿色转型、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与贸易、绿色就业与扶贫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江苏省的绿色转型在宏观层面和关键部门层面均存在诸多的挑战,如偏重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经济结构、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地区间绿色经济进程的差异等,绿色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绿色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江苏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从源头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的道路,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战略部主任俞海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在经济绿色转型、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与贸易、绿色就业与扶贫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报告》显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耗水平持续下降。2015年,江苏省的GDP突破7011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3.7%;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1年的50.9%下降到2015年的45.7%,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1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48.6%;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从2001年的0.78吨标准煤/千美元下降到0.3吨标准煤/千美元,下降了62%;2013年,江苏省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为0.32吨标准煤/千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45%;单位GDP的水资源消耗量则从2004年的350.3立方米/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96.5立方米/万元,下降了72.5%。
同时,江苏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从2001年的83.1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73.22万吨,下降了11.9%;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1年的114.8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90.47万吨;氮氧化物从2011年的153.6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123.3 万吨,分别下降了26.9%和24.6%;江苏省每千万美元产出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3吨、氨氮排放量为 1.38 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74 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1.91 吨,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9%、58.4%、44.8%和 58.0%。
产业升级任重道远
俞海表示,江苏省的绿色转型在宏观层面和关键部门层面均存在诸多的挑战,如偏重于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等,江苏省的绿色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2015年,江苏省GDP总量占全国的10.4%,仅次于广东省,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但是,江苏省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以2015年为例,重工业比重高达74.1%。虽然江苏省已经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但传统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调整也比较艰难。
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和较高的重工业比重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2013年,江苏省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和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为8.48吨/平方公里和19.51吨/平方公里,是除了上海和天津之外,单位土地面积污染负荷最高的省份。
“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体系,把传统产业升级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将是江苏省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俞海说。
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基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江苏省形成了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2014年发布的《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2010~2012)》结果显示,苏南的绿色发展指数最高、苏中次之、苏北较低。
此次《报告》显示,就污染扣减指数而言,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其中,苏南地区整体好于苏北地区;就生态效益指数而言,苏北地区最大,苏中地区次之,苏南地区最小。总体而言,苏北和苏中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较大。因此,未来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苏北和苏中地区的资源效率和降低污染强度。
《报告》建议,江苏省可以在积极培育绿色经济理念、加强绿色经济关键部门调控和推动绿色投资及产业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市场和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强绿色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刘晓星 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