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激发经济新动能至关重要,保持战略定力尤为紧要

12.01.2016  09:32
      激发经济新动能至关重要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如何激发驱动发展的新动能?1月10日,在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就如何激发经济新动能建言献策。

    “民营经济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强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说。他表示,虽然2015年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得以改善,但也要看到,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运营成本、利息支出等综合成本的上升,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为此,他建议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看来,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动能。他认为,激发新动能最关键的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开放广阔的创新平台,形成有效激励的政策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创新不能仅靠市场这只手,还需要发挥好政府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统筹科技创新资源中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创新合力,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经济增长的动能,要从原来靠投资转向靠效率提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质量和效率提高还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性障碍。比如,把GDP增长看成是政绩的主要指标,又比如,各级政府拥有太多的资源配置权力,等等。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记者 祝惠春)

保持战略定力尤为紧要

    保持定力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要以为能天上掉“馅饼”。当前,我们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场硬仗,让产品有市场,让企业有利润;同时也要把“底线思维”内化到骨子里,建立健全反应快捷、执行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把一切可能的风险消灭在萌芽里。

  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一些人心里是没底的。这几天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令部分专业投资者也开始不自信起来。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把困难预想得充分一些是必要的,但尤为紧要的是,我们还需对当前诸多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对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性变化、对自身的潜力和机遇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有所作为。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问题频发、美国调整货币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较大变化,是我国经济诸多问题发生的大背景。近日国际权威机构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刷新历史新低,都是佐证。作为已高度融入国际经济社会的中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再让拥有庞大经济体量的中国实现动辄两位数增长,也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运行正在呈现趋势性的积极变化。截至去年11月,国内消费月度增速已连续4个月回升,网络零售、服务消费等高速增长,居住类消费和汽车市场两大传统经济支柱亦有转暖迹象。据统计,去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4%和15.6%;去年11月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20%,其中1.6L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同比增长29%。投资和出口同样可圈可点。去年前11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同比名义增长10.2%,初步扭转了年初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势头;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产品受到了国际市场青睐,我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升至2014年的43.7%。企业活力也在增强。这不仅表现为新注册企业数量激增,而且表现在不少高科技公司、成长型企业竞争力加快提升上。例如,“华为”去年全年的智能手机发货量同比飙升44%,年发货量突破1亿部;“外运发展”的快递业务大放异彩,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8%以上。

    更要认识到,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基础、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制造业的综合优势短期内不会完全丧失;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还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都有着巨大上升空间。发展的潜力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保持定力是一种力量,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但保持定力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要以为能天上掉“馅饼”。当前,我们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场硬仗,让产品有市场,让企业有利润;同时也要把“底线思维”内化到骨子里,建立健全反应快捷、执行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把一切可能的风险消灭在萌芽里。扎密防风险的“篱笆”,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追求和普遍做法。(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