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九位首席经济学家前瞻“十三五”资本市场

15.03.2016  11:33

  
        两会期间,来自金融机构的九位首席经济学家做客上证演播厅,畅谈他们眼中的“十三五”规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这是未来五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目标,也是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节点上,如何描绘心中的“十三五”资本市场的图景?注册制改革需要创造哪些条件来实现?未来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者如何掘金?就此,上证报记者采访了来自金融机构的九位首席经济学家。   展望五年新图景   目标已经确定,五年后的资本市场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完成‘十三五’的各项目标,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褚建芳看来,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新经济成分开始占整个经济的主导部分。   “届时,上市公司的质量会有一个明显提升。有更多的好企业涌现出来,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理念的国内外中长期投资人应该迅速涌现,市场更加规范、更加法治。”谈及五年后的中国资本市场蓝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向上证报描述称。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十三五”资本市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更有效”,为中小企业带来“更丰富”的融资选择,形成一种“更平稳”的发展格局。   对“十三五”期间的资本市场,中国银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给出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支持”。有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资本市场。届时,那些有活力、创新型的企业将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激励和发展。   其次是“供给侧改革”。巴曙松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供给侧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好,产生效益,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就必然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这一载体。   第三是“国际化”。届时,中国资本市场将初步实现国际化,使中国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质资产配制,不再受资产荒的困扰,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企业能够从国际范围内使用金融资源。   “‘十三五’期间,注册制有望实施,90万亿元的A股总市值也有望实现。除此以外,市场将会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退市制度和双向交易制度逐渐完备。”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乐观地判断。   在李大霄看来,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0万亿元,目前A股市场总市值只有45万亿元,届时A股市值跟随GDP增长达到90万亿元是大概率事件,因为A股市值与GDP正相关,可能短期内不一定体现出来,但中长期正相关无疑。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有三个预期:一是市场发行制度应和成熟西方国家一样,实施注册制;二是交易制度从单边市场走向双边市场;三是应有集体诉讼制度作为对投资人的保护措施,要更多考虑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在这三个预期中,能实现两个,我就很满意了。”她说。   注册制是一个发展方向   实施注册制需要创造哪些条件?   在徐高看来,注册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施了注册制,才能使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充分打开,才能形成一种对股市泡沫自动平抑的机制,有效预防股市大幅波动。当然,注册制要考虑到市场承受能力,需要视情况采取稳妥有序的步骤来推进,不宜“霸王硬上弓”。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注册制”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不少人对它“谈虎色变”。不过,将其放在资本市场“十三五”大棋局下看,注册制有助于市场走向成熟,从而也为新一轮牛市清除制度壁垒。   长江养老保险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认为,实施注册制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如证券法要做相应修改,为注册制推行提供制度基础;二是监管效率和监管方式需提高;三是投资者结构有待进一步发展。   “推行注册制的方向毋庸置疑,只有真正推行了注册制,才能形成高效的股票发行机制,中国股市才会摆脱大起大落的状态。”俞平康称,推行注册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舆论基础,这也是整个社会各界的期待和愿望。   巴曙松也认为,注册制是一个发展方向,其顺利实施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在他看来,至少需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将目前散户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引导到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上来;二理顺监管者和市场之间关系;三是对市场波动冷静总结、反思,市场才能在不断波动中前进。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推进注册制,必须要让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逐步做到“市场定价”,只要这些条件具备了,注册制也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注册制改革中执行是关键。”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举例称,美国注册制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既有能够自担风险的专业投资者,还有负责任中介机构,同时需要健全的集体诉讼制度,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林采宜也提出“集体诉讼制度”的建立。她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有集体诉讼制度作为对投资者的保护,让投资者能够有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因为投资者的信任或者信心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源泉。   “注册制不是不审,也需要引入交易所流程规范。”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认为,要推出注册制应思考如何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让违规行为受到应有惩罚。   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担当   “十三五”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担当。   “中国更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市场,而不是更大的市场,但从制度的有效性、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交易的公平性来说,我们离全球发达市场的差距非常大,我们差的不是规模,差的是质量。”林采宜称。   在林采宜看来,一个好的市场,应该是一个流动性活跃、能够优胜劣汰和良性循环的市场,调整交易制度是治标,调整发行制度才是治本。而决定优胜劣汰的不是靠审批制而是注册制,注册制实施了,退市制度也就有效了。   管清友认为,目前资本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法治化问题,即如何监管?一个是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和体制问题,即怎么样去保护中小投资者?但改革要讲究顺序。   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更加有效、风险更低的资本市场?   徐高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如何为实体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二是研究构建混业金融监管模式,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李大霄则开出了“四个平衡”的药方:融资者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平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平衡,融资速度和引资速度的平衡,上市与退市的平衡。   在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管清友认为,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体制改革让企业更透明、阳光地上市、挂牌,也可以让资本市场设立并购基金,对并购重组的企业进行交易税收的减免。   “要实现中国梦,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强大的融资能力,一个透明的、阳光的、严格的监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管清友称。   巴曙松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体系也需要从间接融资占主导转向支持创新、结构转型的直接融资相结合的均衡发展的体系上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有条件、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过剩产能的消化,需要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因此资本市场要为并购创造更宽松、高效率的配套条件。   资本市场如何更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和转型?   徐高认为有两点需要做到:一是创新,包括创新融资方式和创新资本市场结构,更灵活多样地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传统融资渠道也需要巩固。   “资本市场能发挥比较有实效性的作用,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去杠杆。”俞平康认为,这需要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多层次、高效的开放市场,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对公司治理监督,还使市场风险分散化。   之前更多地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之后要依靠债券和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李大霄判断,届时,整个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更多地利用股权和债券市场融资,有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和长期资本的入市。   在全球视野下捕捉“中国机会”   一线楼市火爆、大宗商品躁动……当下,投资人如何审时度势,寻找确定性投资机会?   巴曙松认为,投资人应该更加具备全球视野,只有通过全球范围的观察比较,才能看出不同市场资产成本、资产回报水平、负债成本之间的差距,以此配置资产。如其他发达市场已经不具备竞争力的某些技术、产品,在中国反而还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消费内需的能力,这种和全球市场相衔接的、能够形成协同效应的技术,在未来会非常活跃。   管清友也持有与巴曙松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确实会产生很多机会,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其发展的物理空间很大,产业调整空间也很大,这里其实包括很多行业。   “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A股市值占比GDP80%,全球平均是100%,美国已经达到150%,所以从证券化率角度讲,我们的证券化率水平至少还有一倍的提升空间。”管清友分析称。   “投资无非是基本面,还有就是择时。”褚建芳给出的投资思路是,按照“十三五”产业走向来选择,大健康、养老、高端旅游、教育、环保产业、高端产业等新经济成分纳入整体规划,而包括地产在内的传统行业则会衰落。   邵宇建议从新供给、新需求、新的宏观调控方面去挖掘投资机会。因为未来有更多的需求,如消费升级、新的城市化、新一轮的全球化,与之相关的需求供应商,自然是比较好的投资标的。   “同样,擅长于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或者运用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组织来重新构建传统生产的企业也会拥有更多附加值,其中都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需要用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去考虑。”他说。   徐高建议从两个方向去抓投资机会,一是稳增长。“目前经济增长的动能仍依靠传统增长引擎,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局面未来几年仍会延续,也会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二是结构转型。徐高说,从供给面看,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未停止,必然会有更多企业涉足技术水平更高的子行业。这类企业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带来投资的机会。从需求面来讲,消费转型仍在逐步推进,消费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仍在提升,“十三五”期间这一比重仍会加大。这种持续的消费升级,会给相关的诸如耐用消费品、服务行业带来持续的需求拉动,也会带来投资机遇。   相比而言,林采宜更看好教育和医疗两个行业。“从行业上来看,目前中国最短缺的应该是医疗和教育。人口老龄化带来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而要解决劳动力不足主要靠教育。”她分析称。   在林采宜看来,医疗和教育这两个产业肯定会培养一批有创新的、有市场意识的企业,而那些真正能满足经济和消费升级换代需求的新企业,包括高端医疗、个性化或职业化教育,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追捧。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仍是经济转型。”潘向东笃信,那些与转型相关的产业成长最为迅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是快速发展期的产业,其中与服务型相关的产业发展最为优秀,也最值得投资。   “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环顾国际投资市场,国内投资者不必再为“资产荒”所困,也不要为暂时的经济增速放缓所障目,放长眼光,才能发现真正的投资机会不在远方,而就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