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基础不牢 全球制造业集体滑坡

04.12.2014  12:01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摩根大通与MARKIT联合公布的全球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11月全球制造业PMI已从10月的52.2降至51.8,这是自2013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其中,新订单分项指数从10月的52.9降至52.2。该PMI数据综合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数据。   报告显示,欧洲、美洲以及以中国为首的多数亚洲新兴市场国家11月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均放缓。其中欧元区制造业活动下滑最为严重,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与意大利PMI制造业指数均低于荣枯分界线50。   就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全球制造业集体滑坡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增长不稳,经济复苏缺乏动力。而我国制造业扩张徘徊在停滞边缘的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增长动力不足。   全球制造业缓行原因   报告显示,美国11月制造业PMI放缓至54.8,低于10月的55.9,也低于预期的55。对此,国际直接投资(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制造业每年冬季都会受到天气的不良影响,对其交通、生产造成不利。但美国在近几个月一直保持着复苏步伐,只是扩张之路开始趋缓。   而对于欧元区制造业PMI的下降,卢进勇认为,法国与德国的经济都不是很乐观,虽然欧盟从主权债务危机里走了出来,但并不稳健。欧洲经济属于老年经济也可称为发达经济,想要这种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几乎不可能,中速增长的难度也很大,其一般是维持着低速增长。   “欧洲的经济取决于几大因素:内部的调整、内需的拉动以及国际市场的状况。最主要取决于欧洲能不能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创新从而创造新的增长点。另外,金融市场也需要创新,使金融市场能够为消费和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卢进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朱彤对本报记者表示,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欧洲央行此前已为提振欧元区经济推出负存款利率、购买资产担保债券等宽松措施,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决策者在看到一些不乐观的信号之后对其进行预期的修改所产生的结果。   “欧洲需要新的结构性政策调整,而让市场起作用是美国经济比欧洲复苏快的原因之一。欧洲之前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并没有产生效果,这就导致了现实与预期上的落差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朱彤说。   如何提振中国制造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3,创八个月以来新低;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50,正落在荣枯分界线,为六个月以来最低点。   “我国制造业增速缓慢,甚至徘徊在停滞边缘,与增长预期的缺乏有一定关系。若政府不采取措施,中国制造业PMI有可能继续下行并跌破50荣枯线。”卢进勇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一些行业的不景气,尤其是房地产产业日渐萧条,表面上来看是房地产行业的不佳走势,实际上还要看到房地产背后所反映的整个工业状况,因为房地产本身所拉动的就是工业上的增长。很多国家会把房地产和汽车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就是因为其产业链比较长。因此,中国目前房地产的萧条会导致工业受到影响。   卢进勇补充说,中国目前的投资市场、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都不太理想,这又会反向影响到工业的增长。其中,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人们对于收入预期的不满意造成了消费市场也处于不振状态。   朱彤则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下行压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转型的企业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等行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若房地产、汽车这类行业能在大的刺激下保持稳定,可以延缓PMI指数的下滑甚至形成反弹。   对于如何提振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卢进勇建议,我国已经采取了几大措施来提振中国的制造业。首先采取了降息的手段。其次增批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如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大投资规模。再次,中国采取了微调、微刺激的手段来提振制造业。“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经济还有下行风险,可能会跌破增速7%,而制造业PMI可能还会徘徊在50%左右,甚至低于50%。”   朱彤则建议,制造业市场的增长与合理的融资成本、市场信心的恢复、合理的税费政策、相关工作部门效率的提高甚至还与企业和一些工作部门打交道成本的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