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在华欧企最大挑战

15.07.2015  15:22

  本报讯(经济报记者杜颖梅)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然而,目前只有四分之一在华欧洲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而且这些研发中心的重点更倾向于产品的本地化。昨天,中国欧盟商会在宁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5》,认为互联网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改善将让欧企更有信心参与中国经济价值链的提升。

  调查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被欧洲企业视为当前最大的业务挑战,所占比例几乎是其他任何一项挑战的两倍。受此影响,欧企调低了对未来的期望值,对未来两年内增长和盈利所持的乐观态度已降到2011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其中石化公司、物流和配送行业最为悲观。从2014年在华营业额看,新参与者面临更好前景,相比上一年上升了13%,老牌企业却停滞不前。今年,三分之一的欧企搁置了在华投资计划。

  与2014年相比,驻南京的欧洲企业同样有更多的暂缓投资、暂停扩张。不同的是,来自民营企业的竞争让南京的欧企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除了调整投资计划,在华欧企还着重采取成本削减策略。五分之二的欧企选择削减成本,其中大多数正计划裁员,而2014年这一比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

  “这些都是正常反应,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依法治国的落实将改善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机会。”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调查中,仍有超过半数的欧洲企业将中国视为投资的首选或前三位目的地,仅有6%的欧企计划迁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40%的在华欧企在中国研发创新数量并不落后于全球或区域的平均水平,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二有研发工作的欧企并未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调查报告认为,中国要吸引欧洲企业参与提升价值链,更宽松、速度更快的互联网以及对知识产权法律的有力执行是核心推进器。

  “希望政府也能够为更多的欧洲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环境和对口服务。”博西家用电器投资(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魏博建议说,欧洲一些传统的家庭公司很有特色,其专业性往往难以被模仿。虽然这样的中小企业一次投资规模很小,但从长远来看,作为大企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对吸引欧企、提升价值链的作用十分可观。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