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木刻,力透全民族最广泛的抗战动员
到前线去!刀和木迸发杀敌怒吼
《轰炸出云舰》
一把刻刀、一块木板,如此简单甚至简陋的工具,却是抗战时期爱国艺术家们唤醒民众、保卫家园的最有力武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浴血战斗。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被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定格在一幅幅黑白分明的木刻版画中。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木刻版画由于材料简单创作快捷,由鲁迅先生大力倡导而迅速成为激励全民抗战的先锋和主力。 如今,历经战火得以留存的部分抗战木刻,很多已成为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但凝视着那一根根利刃刻出的粗犷线条,依然可以聆听到它们在发出无声的杀敌怒吼。这些纸张泛黄、画面拙朴的旧作,带着极强的时代印记,穿越厚重的历史,震撼人心。 新兴木刻第一声呐喊九十“抗日” 6月8日,上海,虹口区西江湾路476弄公园坊。 小雨,六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三层红砖小楼在一棵棵绿树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清新。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这些由中国商人出资修建的小楼曾一度成为日军军官宿舍。如今这里是某单位的家属居住区。 24号是其中的一个单元,83年前,由郑野夫等人组建的进步美术团体“野风画会”就在此从事木刻创作。记者在现场寻访,现在的24号居民对“野风画会”似乎不那么熟悉,但是,提到鲁迅,他们都表示“当年鲁迅是这儿的常客”。 “鲁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的先锋和向导。在整个抗战时期,由他倡导的木刻宣传贯穿始终,成为激励民众抗日的重要文艺形式。”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李浩告诉记者,鲁迅早年对苏联、德国等国的现代版画很感兴趣,觉得这种写实作品传播效果好、创作廉价而方便,非常适合在当时的中国推广,因此后来大加扶持。 从1931年8月17日为陈铁耕、江丰、黄山定等13人举办木刻讲习会算起,到1936年10月去世前不久抱病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并与木刻青年座谈,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5年,为指导青年从事木刻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进行艺术上的指点,还通过购买作品等方式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大批在上海的青年艺术家都曾当面聆听过他的教诲。鲁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秦海琦说。 在鲁迅纪念馆入口处,一幅大型浮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描绘了一个被蒙住双眼绑在柱子上的男子,正使出浑身力量欲挣脱绳索,怒吼而起。这幅浮雕的底版正是李桦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事变,加紧准备全面入侵,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作品以入木三分的遒劲刀法和线条,刻画出中华民族这位巨人已经猛醒,正奋力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强捆在身上的枷锁,要拿起武器为民族解放而战斗。 而解放后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的胡一川,也是当年鲁迅先生虔诚的听众之一。1932年初,身为杭州艺专学生的胡一川正在上海,亲耳听到日军“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的枪炮声,亲眼看到十九路军英勇抵抗。在鲁迅的激励下,热血沸腾的胡一川创作了木刻作品《到前线去》,向亿万人民发出了抵抗侵略的紧急召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公认的抗战木刻代表作。 知名鲁迅研究学者李允经近日撰文说,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场尖锐复杂的民族革命战争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民众的觉醒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和力量源泉,“到前线去”便成了时代的召唤。上世纪30年代初,与胡一川同时代的多位艺术家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木刻的形式,向全国民众发出了“上前线”的号召和动员,如陈铁耕的《送郎上前线》、卢鸿基的《儿啊!为了祖国勇敢些》、江丰的《到前线去》、野夫的《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等先后面世。正如李允经所言,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中发出了全民族的呐喊,激发了全民奋战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新兴木刻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就是“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