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版或不存 报刊必重生

19.04.2016  14:48

 

        4月10日,《广电时评》杂志创刊,此前,《中国美术报》《北京文摘》等也相继创刊。一个普通事件不经意间触碰了媒体业界和学界的神经,唱衰纸媒的说这是“回光返照”,力挺纸媒的说这是“春意融融”。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传统媒体经营加速下滑的不利局面,纸媒应冷静看待这种由来已久的争议,沉着应对剧烈变局的舆论生态,牢牢抓住创新图强不放松,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有进有退中优化结构

        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持续显现。中国报业协会对全国93家报社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报业用纸量下降约18%,报业广告前三季度降幅为34.5%,表明发行量和广告额这两个衡量报纸的重要指标双双遭受下跌。

        在这种重创之下,不少报刊于去年年底宣布停刊。于是,今年的报摊上,我们没再见到《今日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等都市类报纸以及《大视野iLook》《外滩画报》《瑞丽·时尚先锋》等杂志的身影。当这些曾经辉煌的面孔不再“洛阳纸贵”的时候,纸媒“寒冬”的气息似乎阵阵袭来。

        当然,这只是报刊市场的一面。与此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广电时评》等杂志于2016年创刊。这些新成员的亮相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纸媒“寒冬”的一抹“春色”。

        其实,媒体具有商业属性,传媒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因此,报刊的创刊和停刊属于正常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行为,有利于纸媒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

        在融合发展中重获新生

        主动积极地拥抱新媒体,搭上数字技术的快车,与新兴媒体合作共赢,是包括纸媒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的共识。

        纸媒停刊或休刊,大部分只是不办纸质版而改办数字版。杭州两大都市类报刊《今日早报》《都市周报》同日停刊,宣布转为线上运营;《九江晨报》刊发“致读者”文章,称“晨报虽去,新闻不死”,并表示“智能FUN九江晨报微博、微信早安九江公众号依然继续为大家服务,由原晨报记者们采写的新闻依然通过掌上九江APP每天向大家推送”。《瑞丽》杂志品牌旗下的《瑞丽·时尚先锋》停发纸质版后,保留电子版并发展电商业务。

        为适应“融媒时代”,纸媒千方百计推动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南方日报》坚持将党报的深度、高度、公信度与新兴媒体的宽度、速度、互动度相结合,发挥“1+X”采编联动机制综合传播优势,将“南方+”客户端建设成为拳头产品和标杆项目,达到内容与技术的高品质融合。该报涨价第二年征订数量同比增长2.35%,连续31年居全国省级党报之首。3月23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召开以“融媒体 新出发”为主题的全媒体推介会暨“南方+”2.0上线发布会,宣布增加新频道、新页面,优化产品的UI(用户界面)和内容结构,打造“南方+”、南方网、南方微电影、新视界LED联播网、南方全线通等全媒体矩阵,构筑符合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的新平台。

        在坚守内容中稳扎稳打

        “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时代的铁律。进入网络时代,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与终端、平台、资本、技术等相比,内容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实际上,这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误读和传媒发展趋势的误判。在谣言四起、众声喧哗的时代,应清醒地认识到内容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和支点。

        多年来,《光明日报》把内容资源作为报纸的精气神,坚持对内容深耕细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家风家教大家谈”有奖征文,“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这些举措让该报尝到甜头。《光明日报》2016年订阅量为80余万份,在提高报纸定价的基础上保持发行稳定,在纸媒式微的情形下可谓逆势上扬。

        《新周刊》顺应分众化趋势,在拓展境外市场的过程中实施本土化策略,将内容资源转化为传播力、影响力。2012年,推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被台湾出版社编辑成同名图书;2013年、2014年,先后推出《细节日本》别册和《软乡村与酷农业》专题,由日方购买赠送;2014年,与西班牙旅游局合作,推出国家影像特辑《西班牙之魅》;2015年,与希腊阿提卡州政府合作,推出希腊影像特辑《希腊之魅》,当地政府多次购买作为礼品赠送。

        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互联网,新的媒体形态从来没有完全替代以往的媒体。纸质媒体只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始终巩固扩大内容这个优势,就一定能保持定力,成为新媒体的“航标”。  (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