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纵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徐州实践”

15.07.2019  12:01

  “这个城市经过高质量发展,产业水平由低到高,城市实力由弱到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这些经验可以在全国复制,我们应该向徐州学习。”13日至14日,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暨“徐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徐州市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的一席话,赢得参会专家和全国17个省、市改革部门负责人的普遍认同。

  作为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徐州是江苏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多年来的转型实践,让徐州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中走在前列。

  “濮阳和徐州一样处在多省交汇处,我们是石油化工城市,也面临资源枯竭后的转型问题。”在河南省濮阳市委办公室(改革办)副主任靳沛林看来,因为有诸多相似点,徐州的探索具有样本价值。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徐州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次发达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徐州在全国所处发展位次、发展阶段的特定性,决定了发展成效、面临挑战、问题短板都有全国共性的特征。可以说,徐州能做到的,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有条件做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对许多城市具有借鉴作用;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这对类似地区具有示范作用;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对周边城市具有引领作用;处在国家重大战略交汇点上,这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这样阐释徐州的转型实践。

  跳出徐州来看,淮海经济区有9个资源型城市、6个老工业基地,在徐州带动下,周边地区连片转型崛起,将有利于打造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表示,徐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生动的创新经验和案例。

  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徐州也曾面临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近些年,徐州坚持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匡正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境界,积极抢抓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

  “潘安湖的整治就是典型代表,把‘城市伤疤’变成城市亮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徐州的实践表明,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只靠环境监管,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经济学理论中,“资源诅咒”直指资源型城市遇到的困局——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衰。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普遍共识。不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表示,各地在转型中存在四大误区: 喜新厌旧片面追求发展新兴产业,把传统产业视为鸡肋;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耐心培育新兴产业;越俎代庖替企业决策,没有调动企业积极性;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形式大于内容。

  徐州的实践,恰恰是走出了误区,跨过了“资源诅咒”陷阱。在周铁根看来,这就是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境界,始终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路径,始终坚持抢抓战略机遇增添动力,始终坚持久久为功抓落实增创优势。“徐州每一届班子对振兴转型的执着追求没有变。我们的转型发展画出一条一路走高、步步上扬的完美曲线。”周铁根说。

  对于资源型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资源型城市发展处处长张磊支招,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把就业、社保、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作为突破口;以绿色发展为遵循,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以多元产业为支撑,加快培育创造多元并举、多级支撑的体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加快建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推动资源开发收益共享;以统筹规划为引领,建立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衔接有效的规划体系。(王 岩)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