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者 | 纪念馆,让城市记忆变为人类记忆

17.11.2018  08:23

  1978年,旅日华侨林伯耀带着四十多名日本青年来南京时,发现这里还没有一座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馆,很是遗憾,他发出建馆的呼吁。

  40年过去,当年杂草丛生的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巍然屹立,并已成为推动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地标。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纪念馆致力于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推动那段历史从南京的城市记忆上升为人类记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永续。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焕发生机

  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查批准的历史教科书中,公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顺应人民呼声,开始筹建纪念馆,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呕心沥血,免费设计。1985年,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

  纪念馆建成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扩建。1995年的扩建再次由齐康设计,建成“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墙、“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等。此后的两次扩建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担任设计师,2005年,新建集会广场、祭奠广场、和平公园等,2015年,建成以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之火、胜利公园、胜利展厅为主要内容的新馆。至此,纪念馆已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为一体,面积也由最初的2.5公顷扩大至10.3公顷。

  2004年,纪念馆在全国博物馆行业率先免费开放,客流量从此前的每年几十万人次增加至每年800万人次。至今,建馆33年来累计接待各类观众近亿人次,其中,外籍观众约900万人次,青少年观众约5500万人次。

  在展陈改造方面,纪念馆也步履不停。继1995年、2007年改造后,2017年底,纪念馆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了“人类记忆”主题,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并将原展览的十一个部分调整为八个部分,使南京大屠杀主题更加突出。2017年国家公祭日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后评价说“史料有了新的增加,展览形式有了新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为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纪念馆从有利于增进“世界记忆、家国情怀”出发,打造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平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外文化宣传的第二基地。纪念馆微信公众号自上线以来,累计关注人数超60万。同时,纪念馆还推动建设智慧型博物馆和南京大屠杀影像档案数据中心,对文物、档案等史料进行数字化。

   推动设立“国家公祭日”,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南京大屠杀记忆不仅是南京的记忆,更是整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力更加强盛,顺应人们“不忘历史、矢志复兴”的意愿和诉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动设立国家公祭日,推动那段惨痛的历史从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1994年以前,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悼念活动多以纪念馆主办或民众自发为主。1994年纪念馆举行了悼念遇难同胞的仪式,以此为起点,南京市逐步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活动常态化,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并以鸣放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的方式,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其后,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纷纷效法南京的经验与做法,开展系列活动。

  200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2012年,“国家公祭日”议题再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就是把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我们让历史走进民众的心中、升华为爱国情感、转化为促进全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纪念馆也为此贡献了绵薄之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

  每年国家公祭日,除了早晨举行国家公祭“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下午举办世界和平法会,晚上举办“烛光祭”外,纪念馆还会在公祭前后举办系列活动,如2015年国家公祭前开始的“十网联动在线公祭”,让国人可以在线表达悼念之情;2016年国家公祭前,200多市民徒步8.5公里,寻访当年的南京国际安全区;2017年举行国际智库交流暨南京大屠杀史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等,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传递和平发展理念。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临近,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条例》将国家公祭日“默哀一分钟”明确列入法规。

  “只有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和平的力量才会在国民的缅怀中凝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致力史实国际传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推动着全面开放新格局,也在世界范围内贡献中国方略和中国智慧。近年来,纪念馆不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推动这段历史上升为人类记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15年10月,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这批档案历史线索清晰、记录真实可信,档案资料互补互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等。“《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朱成山说。

  此后,纪念馆继续加大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力度。2016年10月,在法国冈城成功举办《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2018年6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走进白俄罗斯、捷克,三场展览皆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国际和平人士的历史照片、文字记录以及电影胶片资料,讲述日军侵华期间发生在南京的这场历史浩劫,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引起欧洲社会的共鸣。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当时曾说道:“《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彼此的了解,不忘记历史,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2017年第四次国家公祭期间,纪念馆推动国内外的联合公祭,美国南加州、亚特兰大,澳大利亚珀斯,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以及荷兰、塔吉克斯坦、阿根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4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华人华侨社团,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把反思战争、祈愿和平的声音传向各方。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参加美国旧金山的公祭活动后表示:“这是要让所有人警醒,人类不应该再重复战争这样的错误。

  2017年8月31日,南京正式通过申请,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介绍,2015年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和平学院研究所联合,共同向“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发出申请报告,2017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通过视频向全球公告这一消息。时任“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表示,南京成为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所有国际和平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传统,也会明白中国在构建世界和平城市目标中作出的努力。

  2018年9月19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为主题的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南京开幕。包括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哥斯达黎加前总统阿里亚斯等外国前政要在内的中外嘉宾代表参加了活动,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与决心,发出了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懈努力的呼吁,凝聚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共识和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付岩岩

原标题:致敬改革者 | 纪念馆,让城市记忆变为人类记忆

标签:

编辑: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