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纪念馆三期获鲁班奖 有创新技术14项
明天是国家公祭日。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于近日揭晓,作为国家公祭日活动的重要场所,位于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榜上有名。
据介绍,鲁班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实施。参评鲁班奖的项目要具备6个条件。比如,施工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还要有一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其技术指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应达到本专业工程国内领先水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是南京市在人大代表建议下,报请中央批准后实施的。新馆位于老馆北侧,地上一层,地下两层。项目设计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院士,他被业界尊称为 “中国馆之父”。在原有的“历史”和“和平”两大主题基础上,新馆设计增加了“胜利”主题。
2013年,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建设重任交由建邺区负责,时任建邺区区长张俊担任工程指挥长。为加快项目推进,建设指挥部先后投入2万多人力,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
“施工中,先后攻克9大难题,创新技术14项。”建设指挥部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说,比如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技术的使用,保留了建筑材料的本色,实现了新馆、老馆建筑风格的“和而不同”。该技术国内领先,但施工难度很大,需要一次浇筑成型。再比如“胜利之墙”使用的钢板,为体现历史的厚重,需让钢板自然生锈,同时要保证幕墙所有区域锈蚀均匀、色调一致。另外,生态环保理念也在设计、施工中得到体现,场馆大量使用自然采光、空腔拔风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节能技术,屋顶覆盖的绿化,也全部使用雨水回收系统浇灌。
不仅如此,施工速度也是紧锣密鼓。2个月完成2700根工程桩、780米地下连续墙施工,9个半月完成工程主体结构施工,3个月完成室内装修、室外景观工程……其间,还因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停工2个多月。为不影响工期,建设指挥部创新流程、优化工序,最终高质量确保了新馆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向公众开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是千秋工程、民族工程,具有重大的国际及社会影响。工程质量一定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不容有任何瑕疵。一开始,我们定的目标就是鲁班奖。”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昨天自豪地表示,这个目标实现了。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